浩蕩長江劈三峽而出,在江漢平原舒展萬頃碧波,千年云夢澤的沃土上,楚人篳路藍縷的開拓基因始終在血脈中奔涌。
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各行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力量,電力行業也不例外。對于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而言,人工智能不僅是技術革新的關鍵手段,更是實現公司和電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來,國網湖北電力圍繞基礎能力構建、應用場景建設、項目過程管控、人才隊伍培育開展系列工作,人工智能賦能電網的實踐畫卷正徐徐展開。
打基礎:在機遇與挑戰中夯實發展基石
國家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與產業的融合,國務院國資委強調中央企業要加快布局和發展智能產業。國家電網公司積極響應,于去年12月發布電力行業首個千億級多模態行業大模型——“光明電力大模型”,為國網湖北電力應用人工智能指明了方向,即無需重復研發大模型,而要聚焦規劃建設、電網運行、客戶服務等核心業務領域深耕場景應用。
國網湖北電力員工穿戴機械“外骨骼”智能裝備開展輔助更換絕緣子作業。(胡洪煒 攝)
今年初,國網湖北電力制定了2025年人工智能“1210N”行動方案:依托1支人工智能特戰團隊(種子團隊),通過“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2種方式,優先攻堅10大重點場景,有序推動N個應用場景落地,系統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和電網業務深度融合。
湖北作為科教大省,人工智能智力資源豐富。全省30余所高校開設人工智能專業,數量居全國第二;擁有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等4個國字號人工智能重大創新平臺,人工智能總體技術與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這些優勢為國網湖北電力發展人工智能提供了寶貴機遇。
然而,人工智能賦能電網發展之路并非坦途,挑戰并存。
首先是思想觀念問題。“人工智能真的能比人干得更好嗎?”“AI出錯責任如何界定?”此類疑慮成為阻礙技術深入一線的無形壁壘。為此,國網湖北電力在員工培訓中增設人工智能課程,普及理論知識和方法工具,培養人工智能思維。
“電力數據錯綜復雜且涉密性強,各省政策、電網架構、氣候差異顯著,省內各地市情況亦不相同。構建跨地域穩定可靠的人工智能應用,需付出巨大努力。”國網湖北電力數字化部技術及商務處處長余飛說。
數據質量是阻礙深度融合的第二大難題。人工智能有三大基石——數據、算力、模型。
數據,是模型訓練和學習的基礎,也是人工智能不斷優化、自我進化的源泉;模型,是數據處理和決策制定的核心,決定場景性能與智能化水平;算力,能提高模型訓練效率,支持更復雜、更精細的模型設計和優化。
歷經數年不懈努力,基于國家電網公司統推的人工智能“兩庫一平臺”,國網湖北電力納管了設備、配電、營銷、安監等7個專業共26個業務小模型,收錄5個專業超3000項專業知識,歸集無人機缺陷、精細化巡檢可見光、作業現場識別等188萬余件樣本數據,并持續開展數據清洗與標注提升數據質量。
國網湖北電力作為國家電網公司首批6家省級人工智能新平臺部署單位,已在武漢花山建成國產化智算中心,部署6臺國產GPU設備,可每秒進行15.8千萬億次的浮點運算;同時搭建百度千帆和阿里百煉人工智能平臺工具鏈,為開發光明電力大模型應用筑牢軟硬件底座。
練內功:智能驅動電網管理效能躍升
當人工智能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現場,其價值首先體現在驅動內部管理流程的深度變革與效率躍升。國網湖北電力以問題為導向破解業務痛點,在設備運維、工程建設等關鍵領域打造應用場景,實現技術創新與業務需求的深度耦合。
每逢寒冬,鄂西山區的輸電線路常因覆冰不堪重負,傳統監測依賴人工巡檢和零散傳感器,誤報率高、響應滯后。國網湖北電力集結12名跨專業專家,依托光明電力大模型構建輸電線路覆冰智能監測預警“一張圖”系統,實現了覆冰監測從“經驗判斷”向“精準預警”的跨越式升級。
該系統整合5.1萬余臺監拍裝置數據,通過模擬導線等值厚度計算模型和輸電線路真實圖片覆冰判斷模型,實現覆冰形態、覆冰厚度、附著力情況分鐘級推演,并進行告警。系統上線首月,便成功預警神農架、恩施等地30余起覆冰險情,指導基層班組高效完成除冰作業,應急響應效率提升40%。
當人工智能在崇山峻嶺間守護主網安全的同時,面向用戶側的配網工程管理也正經歷深刻變革。
在湖北省安陸市木梓鎮10千伏江河線驗收現場,國網湖北電力利用無人機AI技術自主驗收配電架空線路(余健兵、何瑤 攝)
配網工程點多面廣,且工程量大,國網湖北電力僅2024年的配網工程項目就高達3.6萬余個。越是復雜的問題越能體現出人工智能的價值。
7月13日,國網襄陽供電公司開發區供電中心項目管理中心員工陳陽登錄配網工程全過程數字化管控系統應用一臺一策智能體(智能體指能夠自主感知環境、做出決策并執行行動的智能實體,它可以是一個程序、一個系統或是一個機器人)。
陳陽點擊系統中的問題庫管理,將所屬地區設置為國網襄陽供電公司開發區供電中心后,問題線路和臺區便一目了然。陳陽選中有低電壓問題的鄭灣村四組3#臺區點擊“智能推薦”按鈕,一臺一策智能體立即開始綜合研判鄭灣村四組村3#臺區的低電壓問題成因,自動生成處置建議。
國網湖北電力聚焦配網工程項目立項、建設、結決算及評價四個階段,開發配網全過程輔助決策及智能管控應用,重塑現有配網工程全過程管理鏈路。
該應用以光明電力大模型為智慧中樞,構建一臺一策智能體、無人機工程驗收智能體等多智能體協同的配網工程管理助手集群。“讓配網工程管理中近50個關鍵流程實現智能輔助決策、平均處理效率提升3倍以上。”國網湖北電力電科院能源互聯網中心副主任凌在汛說。
增活力:助力供電服務智慧升級
人工智能的終極價值,在于破解民生服務痛點、提升用戶體驗。國網湖北電力將AI技術深度融入客戶服務與供電保障環節,讓科技更有溫度。
7月16日,在湖北武漢金銀湖供電服務站,前來分布式光伏報裝業務的市民張先生體驗了智能、便捷的AI員工服務。在互動區,大屏上的AI員工以職業的形象、專業的表達,將政策要點和辦理條件向張先生逐一解讀,整個過程條理分明、通俗易懂,并引導到他到智慧服務艙(微型的無人營業廳)自助辦理業務。智慧服務艙的AI員工根據張先生的辦電需求引導他逐一掃描身份證明與房產證明等材料,完成電子簽名,無需等待、無人工干預,輕松完成分布式光伏報裝業務受理。“喝杯咖啡的時間業務就辦妥了,效率真高!”張先生由衷贊嘆。
6月10日,國網湖北電力在金銀湖供電服務站推出全國首個基于光明電力大模型的供電營業廳AI員工。
該公司組建45人的攻堅團隊,開發方言識別、語音語義識別、情緒識別、數字人服務、OCR圖像識別、環境異常識別六個小模型,配置機器人、智慧服務艙、智能監控裝置三套硬件,編排智能引導、智能助手、智能交互答疑、智能業務辦理、智慧運營五大智能體,歷時125天打造出供電營業廳精業務、會管理的AI員工。
“AI員工在營業廳的不同區域、不同場景以機器人、數字人等形態充當智慧引導員、AI助手、答疑互動能手、AI業務專員和全能智慧管家,為客戶帶來全新的辦電體驗。”國網湖北電力市場營銷部營業處處長宋艷介紹。
人工智能不僅優化了服務前端體驗,也保障了后端供電的連續性與可靠性。
湖北電網是三峽外送的起點、西電東送的通道、南北互供的樞紐。配電網作為電網最末端的“毛細血管”,與千家萬戶關聯密切,其供電可靠性至關重要。
7月21日,10千伏淌113淌福線線路發生故障后,國網武漢供電公司運用配電網停電原因分析微應用于10分鐘內研判出初步停電原因,迅速指導搶修人員針對性地搶修復電。
針對故障的搶修復電是配電網工作的重中之重,精準高效研判配網故障原因是高效運檢的前提。2025年3月,國網湖北電力以“電網一張圖”為基礎,充分利用光明電力大模型的推理能力,歷時2個月,研發停電原因分析微應用。
該應用能智能研判停電原因、影響范圍及風險設備并生成處置建議,將故障精準定位由原先的“公里級”精確到“百米級”,助力搶修人員快速定位故障、科學處置,整體搶修效率提高10%,搶修時間較過去平均節省15分鐘。
國網湖北電力數字化工作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停電原因分析微應用已在武漢、荊州、咸寧等地開展試點,下一步即將在全省推廣應用。
目前,國網湖北電力堅持“業務+技術”雙牽頭工作模式,分批有序開展22個人工智能場景建設,推動典型場景快速迭代與深化拓展,為人工智能規?;瘧锰峁?ldquo;湖北經驗”。(極目新聞通訊員 金雅杰 皮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