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煙臺東方電子產業園區內,數字化虛擬電廠運營中心的大屏上,實時跳動著光伏電站出力、充電樁負荷等數據——這個集合了360余家用戶、39萬千瓦可調資源的“無形電廠”,正通過電力現貨市場交易實現常態化盈利,成為中國新型電力系統市場化建設的鮮活樣本。
作為國內首個城市級數字化虛擬電廠,該項目由東方電子承建運營,自2023年11月與省市電網互聯互通以來,已累計完成521萬千瓦時調節電量,創造收益113萬元(人民幣,下同)。其中,煙臺市公交集團通過接入儲能、充電樁等資源,年收益近百萬元,相當于多售出數萬張車票的利潤。這樣的“收益故事”正吸引全國多地考察團前來取經。
政策東風吹熱市場 虛擬電廠邁入盈利期
虛擬電廠的崛起離不開政策加持。2025年以來,新能源全量入市136號文、虛擬電廠專項357號文等政策密集出臺,明確其作為聚合主體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的地位。國家電網亦發布支持意見,推動虛擬電廠常態化運營。而山東早在2024年便通過《電力市場規則(試行)》,明確交易模式與結算方式,為實踐鋪路。
“政策破冰讓虛擬電廠從概念走向盈利。”東方電子董事長方正基表示,山東電力現貨市場正式運行后,該公司承建的3家虛擬電廠首批入市,其中煙臺項目3月收益8萬元,6月因資源擴容增至15萬元,預計第三批資源接入后月收益將接近20萬元,“收益的60%直接返還用戶,從電費單中抵扣,這是市場化機制的核心吸引力。”
不止于平臺 全產業鏈能力成核心競爭力
在東方電子綜合能源業務部總經理董文杰看來,虛擬電廠的核心并非僅為智慧管控平臺——盡管該公司自主研發的平臺已實現發電側(分布式光伏)與負荷側(空調、工商業設備等)資源的協同調度。“60%至70%的工作量在資源池建設,從摸查可調潛力到改造接入,考驗全產業鏈能力。”
目前,煙臺虛擬電廠已接入光伏、儲能、海水淡化等12類資源,其中負荷側資源為主力。董文杰解釋,存量分布式光伏因固定上網電價(約0.4元/千瓦時)高于現貨市場價暫未大規模參與,但136號文要求增量新能源場站入市,未來資源空間將持續擴大。“聚合競價能力是虛擬電廠的天然優勢,單個場站難以匹敵。”
市場化破解治電難題 從降本到保供顯價值
這個“無形電廠”正以市場化方式破解多個電力治理難題。針對分布式光伏“四可”監管需求,其通過平臺實現對電網原本無法控制的光伏資源調控,省去電網額外投資;面對電動汽車集中充電導致的小區變壓器過載,通過錯峰1至2小時調度即可化解。
“虛擬電廠最艱難的時期已過。”方正基稱,隨著政策體系完善,這個集技術、資源、市場于一體的新賽道,有望在助力“雙碳”目標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釋放更大潛力。(中國新聞網 初汶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