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東部沿海城市渴望綠色轉型,遠在西部的清潔能源正跨越千山萬水,通過跨區跨省電力網絡,為城市的工廠、地鐵、寫字樓輸送動力;當西部地區遭遇極端天氣,東部沿海的穩定電力又逆向奔赴,保障著城市的運行與生產不停歇……”這樣一幅能源跨區流動、互濟互補的生動場景,正成為我國電力供應的日常寫照。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機制方案的復函》,標志著全面打通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兩大電網的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機制正式建立,這是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重要突破,也是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的重要一步和標志性成果。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日前聯合批復《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機制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標志著我國首次在國家電網與南方電網兩大經營區之間建立起常態化市場交易通道。這一關鍵制度突破,不僅為今夏電力保供注入強勁動力,更按下了綠色電力全國優化配置的“加速鍵”,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邁出里程碑式一步。
統一市場關鍵堵點終打通
自2002年“廠網分離”改革以來,我國形成了國家電網與南方電網各自覆蓋不同區域的經營格局。盡管兩者之間存在閩粵聯網、江城直流等物理聯絡通道,但因獨立運營、規則差異、系統特性不同,跨電網電力交易長期依賴政府協議或應急調度,“一線一議”“一事一議”,頻次少、規模小、靈活性差,寶貴的輸電通道能力未能充分釋放。
“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是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強調。2024年,我國市場化交易電量已突破6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63%。然而,國家電網與南方電網市場互不聯通,成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的關鍵堵點。
隨著新型電力系統加速構建,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帶來的隨機性和波動性挑戰加劇。“依靠大電網在全國范圍促進新能源消納、保障電力供應的需求愈發迫切。”該負責人指出。《方案》的出臺,正是通過交易機制的“軟建設”,在持續加強通道“硬聯通”基礎上,實現兩大電網體系的“軟聯通”。
“一地注冊、全國共享”與“兩交兩調”協同
《方案》設計了一套高效、透明的運行機制。在注冊環節,首創“一地注冊、全國共享”——任一經營主體在首次注冊地完成信息登記后,信息即向對側電網交易平臺實時共享,無需重復注冊即可在兩大電網經營區靈活交易。
在交易組織層面,創新采用“兩交兩調”聯合運作模式:由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廣州電力交易中心分別收集國家電網與南方電網經營區內的交易需求,通過平臺交互實現供需匹配;國家電力調度控制中心(以下簡稱“國調中心”)與南方總調聯合開展安全校核,按照最嚴格標準保障電網安全。交易結果由雙方機構聯合發布、共同結算。
機制覆蓋了中長期電能量、綠色電力、現貨等全品類交易。針對不同場景——如大型直流工程送電、聯網互濟、相鄰省區電源轉供等,《方案》分類設計了交易流程。尤為重要的是,所有跨電網交易均需經過兩側電網“雙重校核”,確保安全可靠運行。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劉敦楠評價,“兩交兩調”模式充分尊重我國電網客觀條件,保障了交易在物理約束下的可行性。
正值迎峰度夏關鍵期,新機制在全國電力保供中初顯威力。面對用電負荷連創新高,南方電網與國家電網通過跨經營區交易實現歷史性突破——依托閩粵聯網等工程和市場化機制,首次實現廣西、云南、廣東三省區聯合增援上海、浙江、安徽、福建等華東省份。
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強調,加強跨省跨區電力互濟是保供重中之重。新機制將深挖全網供應潛力,實現供需高效匹配,為迎峰度夏提供更強支撐。
綠電按下“加速鍵” 清潔能源全國暢行
今年以來,廣西綠電送上海、華北東北西北綠電送廣東等試點相繼落地,累計成交綠電超8700萬千瓦時。7月初啟動的南方電網送華東20.3億千瓦時交易,首次實現閩粵聯網工程度夏期間200萬千瓦滿負荷送電。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綠電交易成為《方案》的突出亮點。截至2025年5月,我國風電、光伏裝機占比已達45.7%,超越煤電成為第一大電源。政策要求數據中心、高耗能企業提升綠電消費比例,出口型企業也需綠電應對國際碳壁壘。
《方案》為綠電全國流動掃清障礙:明確以單個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為交易單元,用戶(含售電公司代理)可自主選擇參與跨網交易。在綠證管理上,建立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廣州電力交易中心共享的溯源體系,由發電企業注冊地交易機構統一申請綠證核發與劃轉,規避重復計算爭議。
“《方案》構建了從交易、流通到認證的全鏈條支撐,”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院長康重慶表示,“通過市場化機制引導綠電跨區流動,為全國性綠電消費市場奠定基礎。”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能源政策與市場研究院院長凡鵬飛指出,《方案》設計的多元化交易方式和周期,極大增強了市場發現價格、引導資源流動的靈活性和效率。
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推動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及交易中心完善實施細則與技術平臺,強化信息互聯與服務能力,常態化跟蹤市場運營,為機制深化營造良好環境。
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號角已然吹響。當西北的風跨越山河點亮珠江畔的燈火,當云貴的水電奔涌匯入黃浦江畔的電網,中國電力體制改革正以這場破壁之戰,書寫資源全國優化配置的新篇章。十年探索,終迎突破——一個全球最大交易體量、最多市場主體、最大綠電規模的電力市場正在崛起。
南網報記者 陳克遷 綜合報道
4大亮點
近日,《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機制方案》正式出臺,這個機制有哪些亮點?
? 亮點1
打破壁壘
電力交易將跨經營區自由展開
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作為我國電網建設運營的兩大經營區,此前,因存在規則差異與技術壁壘,電力跨區交易往往依賴計劃調度。如今,《方案》打通兩網的經營邊界,中長期、綠電、現貨等各品種和場景的交易,都將變成市場化操作。
與此同時,交易機制還創新提出“一地注冊、各方共享”,通俗說,就是電力市場主體在一個地方注冊后,在全國電力市場中都可以享受同等資源。破除了市場主體跨區參與的制度性門檻和技術障礙,確保交易組織等復雜流程順暢、準確、及時執行,打破了長期存在的兩網間的信息孤島和平臺壁壘。
? 亮點2
空間擴展
綠色電力消納更方便
綠色電力是跨經營區電力交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方案》明確單個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可作為交易基本單元,參與跨區交易。今后,“綠電”在兩網中自由流動將成為常態,東部負荷中心的企業能夠更便捷、更市場化地購買西部、北部風電光伏所產生的綠電,西部地區也能進一步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今年3月,兩網依托閩粵聯網工程,完成全國首筆跨經營區綠電交易,連續22天把來自廣西、云南的綠電送至上海,為交易機制的實踐提供了重要示范。
? 亮點3
更經濟!
跨電網交易電價將隨行就市
針對交易成本,此次交易機制也做出了明確,跨電網交易不收取交易費。電價水平也將會根據市場的變動而變動。以后,哪里的電更便宜,哪個時段的電更便宜,市場主體有了更多的選擇自主權。
據了解,跨電網經營區開展常態化電力交易,將由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廣州電力交易中心、國調中心、南方總調聯合組織開展。
? 亮點4
電力保供能力更強
跨電網經營區交易機制出臺,就像是建立了一個覆蓋全國的“網上電力商城”,國網和南網兩大經營區的電力資源在統一的交易規則下順暢流動,既能實現余缺互濟,釋放市場競爭活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同時更是顯著增強了電網應對區域性、季節性電力短缺的風險抵御能力和全國范圍內的保供能力。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掃碼觀看央視財經《平凡視界》解讀視頻
? 專家解讀
清華大學電力體制改革專家夏清:
跨區跨省電力交易讓保供“更高效”
近日,清華大學電力體制改革專家夏清做客經濟高質量發展專家談欄目時表示,伴隨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走過十年,我國電力市場建設迎來重大突破,國家電網、南方電網跨區跨省市場聯合運行,為便捷生活筑牢電力供應保障網。
夏清介紹,當前我國跨區跨省市場建設成果顯著:一是實現了電力市場規則的統一,我國建立了電力市場“1+N”基礎規則體系,消除了電力市場交易存在的制度性差異障礙,進而全面提升了市場的流動性,賦予市場成員更多的選擇性,降低了因制度性差異產生的省間市場交易成本。
二是建立了更加適應高比例新能源的電力市場,相對于可再生能源發電在時間上的波動性、間歇性、隨機性,跨區跨省因時區差異、氣候差異、電源結構差異產生的互補性,更加適合這些資源的時空資源優化配置。跨區跨省電力市場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多種形式能源電力的相互補充,降低能源供應波動性,提升系統能源供應穩定性,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
三是能夠更加有效地保障電力供應,每一個省獨立滿足自身保供要求,需要建設大量的頂峰調節資源,而這些電源往往只為了滿足度夏、度冬期間幾十個小時的尖峰負荷,資源利用率不高,通過跨區跨省市場在更大范圍內開展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各省互保互濟,可以降低每一個省的電力保供成本,同時提升各省靈活性資源利用效率。
四是充分挖掘不同省份供需互補潛力,各省經濟結構的差異性決定了各省負荷特性和供需形勢具有較大的互補性,例如四川電網晚上負荷最高時刻約為9點,重慶電網晚上負荷最高時刻為5點,兩省之間具有較強的供需互補潛力,跨區跨省市場能夠充分挖掘這種互補潛力,在價格信號的激勵下產生需求側的時間與空間價格彈性,進而全面提升電力資產的資產利用率與市場整體效率。
談及兩大電網統籌運行,夏清分析,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已建成跨區域市場,突破省級獨立模式后,關鍵在于打通“最后一公里”。《方案》與現有市場體系有效銜接,以最小改革成本實現最大效益,賦予市場成員充分選擇權。跨電網經營區電力交易由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廣州電力交易中心等聯合組織,成員通過信息平臺獲取供需、價格信息后,可自主選擇參與方式。如山西火電發現南方電網區域負荷高漲、電價高位,便能在交易平臺掛牌,經北京、廣州交易中心協同,實現跨區精準對接,讓經營主體“一鍵”參與,提升交易效率與便捷度。
這場電力市場突破,正重塑我國能源配置格局。
夏清還表示,從西部光伏板到東部變電站,跨區交易讓清潔能源“走得更遠”,讓電力保供“更高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輸送持續動力,見證著中國能源改革向縱深推進的堅定步伐。
(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
掃碼觀看解讀視頻
? 媒體專訪
打通電力“絲路” 共筑全國大市場
——訪廣州電力交易中心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蔡葆銳
7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批復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制定的《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機制方案》。這份跨經營區常態化交易的頂層設計甫一亮相,便引發行業高度關注。
政策的關鍵突破點在哪里,如何更有效地促進大規模清潔能源消納?日前,廣州電力交易中心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蔡葆銳接受中能傳媒記者專訪,從機制設計、技術實現到行業變革,全面解析其對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深遠意義。
貫通南北 滿載運行
“如果把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看作一幅拼圖,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正是其中關鍵一塊。”蔡葆銳如是形容,“隨著《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機制方案》的出臺,這塊拼圖終于落定。”
今年以來,廣州電力交易中心和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已開展多輪綠電試點交易。其中,3月份成功將廣西5270萬千瓦時綠電輸送至上海;5—6月份南方電力供應緊張時段,依托閩粵聯網工程,實現了華東區域向南方區域200萬千瓦電力的滿負荷送電;6月份實現華北、東北、西北及蒙西地區3095萬千瓦時綠電送入廣東。
方案落地當日,廣州電力交易中心與北京電力交易中心聯合組織,成功達成迄今為止全國規模最大的跨經營區市場化電力交易。
該交易于7月1日正式啟動,依托閩粵聯網工程及相關聯絡通道,將廣東、廣西、云南三地超過20億千瓦時的電能,持續穩定輸送至上海、浙江、安徽、福建四省(市)。此次交易也創下了閩粵聯網工程自投運以來連續滿功率運行時間的最長紀錄。
蔡葆銳進一步介紹了交易細節:計劃在7至8月期間,全天增送電力120萬千瓦,9月上旬全天增送電力100萬千瓦。疊加此前已達成的廣東送福建電力,閩粵聯網工程將實現200萬千瓦的滿功率送電。
“此次南方送華東跨區電力交易的成功實施,不僅有效保障了今夏華東區域的電力供應,更是跨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機制的一次成功實踐。”蔡葆銳告訴記者,通過在規則銜接、機制協同、平臺交互等多維度的有效探索,為促進全國電力資源優化配置積累了重要實踐經驗。
市場拓維 價值驅動
機制落地,進一步拓展了電力資源在更大范圍內高效優化配置的空間,有效構建起發電企業與用電主體“多買多賣”的競爭性市場格局。
他特別指出機制創新點,跨網交易價格由經營主體基于實時供需態勢與市場規則共同形成,能夠充分反映特定時空條件下的電力價值。經營主體可參考非跨網交易價格水平,自主決策是否參與跨網交易。
該常態化機制的構建,為全國電力市場的經營主體在既有省內、區域市場之外,拓展了新的交易維度,突破了原有市場邊界。
“當前跨網交易主要依賴三廣直流、閩粵直流兩條‘主動脈’。未來,隨著電力市場持續擴大,電網間的物理聯系將日益緊密,互聯互通要求不斷提高,電力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優化配置作用也將愈發凸顯。”蔡葆銳告訴記者。
大勢已明,方略已動。他透露今年下半年三大攻堅方向:
——進一步細化跨經營區交易規則,協同相關方深入開展跨經營區交易業務銜接研究,規范跨經營區交易在意向申報、送受電評估、交易組織、結果發布等環節的流程要求,降低跨經營區交易協調成本,提升跨經營區交易組織效率,預計在7月底前完成;
——進一步擴充平臺的對接功能,持續健全完善跨經營區交易組織交互字段與功能需求,保障系統建設開發進度,做好上線測試與對外公測,實現對后續跨經營區交易組織的有力支撐,預計7月底前完成;
——實現常態化開展交易,結合電力供需形勢,預計7—9月將開展南網區域送國網區域的交易,10—12月將會開展國網區域送南網區域的交易,并按需組織“廣西、云南送國網區域”“西北、蒙西送南方區域”綠電交易等跨經營區交易,探索開展閩粵聯網工程輸電權交易,有序推進跨經營區的現貨交易。
(摘轉自《中國電力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