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發電力行業首個全自主可控人工智能大模型“大瓦特”,建成行業首個可信數據空間,研發出國內首套全自主可控電力求解器“天權”……
近年來,南方電網公司積極擁抱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在持續夯實技術底座、廣泛鋪開示范應用場景建設、共建電力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有效推動了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助力能源電力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鍛造科技鏈
夯實“人工智能+”技術底座
全球首款電力系統智能仿真專業大模型“大瓦特·馭電”,1小時可完成全年至少8760個運行方式的仿真計算,大幅提升分析速度和精準度,提高新能源利用率,曾獲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最高獎、入選央企“十大國之重器”。
基于“大瓦特”核心技術,南方電網公司打造行業垂直大模型系列產品,成果斐然。建成近300個“AI+”應用場景,覆蓋輸電、變電、配電、調度等領域,為電網運維升級賦能。
一系列突破背后,是南方電網公司在算力、數據、平臺建設上的持續發力。南方電網公司數字化部數字化建設管理團隊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公司算力規模已近800PFLOPS,實現自主可控算力、學習框架和算法模型全系列適配。
發展人工智能,底層平臺要扎實可靠。南方電網公司發布了基于MaaS(模型即服務)架構的自主可控電力行業人工智能創新平臺,為研發人員提供樣本集、模型管理、訓練環境、業務場景落地等低成本、低技術門檻的一站式服務,為加快電力人工智能全產業鏈研發和集成筑牢根基。
賦能行業鏈
加快拓展“AI+”智造新場景
在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領域,“天權”求解器30分鐘可完成220萬個出清變量最優求解,計算性能較國際主流產品提升14%,助力電力資源更大范圍優化配置。
新能源消納方面,以“AI+氣象預測”為技術底座,南方電網公司實現新能源發電與負荷變化在百萬平方公里尺度上的秒級匹配。今年,南方電網公司的新能源消納率已達97%,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約4個百分點。
電動汽車充放電具有較強的隨機性,而AI則可賦能充電負荷預測、互動激勵決策等車網互動關鍵環節。目前,AI已成功支撐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海南五省區完成全國規模最大、首次跨省區聯動的車網互動試驗示范,吸引超10萬輛次電動汽車參與。
打通產業鏈與生態鏈
共筑電力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作為鏈接電力行業上下游的紐帶和平臺,南方電網公司積極發揮其在能源行業數字化轉型中的引領作用,協同全行業產業鏈上下游,推動創新開放的電力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建設。
如今,利用電鴻物聯操作系統開展數據傳輸,已成為現場工作人員的日常。電鴻生態圈已鏈接華為等超500家產業生態伙伴和億數級電力終端,并于近日啟動了開放原子電鴻開源社區。
當下,南方電網公司還著力以“電碳算”協同發展為抓手,打造電力人工智能領域的全新生態。
“我們正籌備組建南方電網電碳聯合服務公司,加速推進碳足跡核算、電能替代等算碳、管碳、易碳、降碳及‘碳+’全鏈條業務,打造‘電碳算’協同的創新生態服務產品體系。”南方電網公司數字化部數據管理團隊有關負責人表示。
未來,南方電網公司將持續深化人工智能技術攻關和產業賦能,廣泛開展與行業產業鏈上下游伙伴交流合作,為推動全球能源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南網方案、中國智慧。
記者 何思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