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他敏銳的思維和精湛的技術點贊!”
“向他學習,精益求精,做新時代發電設備守護者!”
5月11日,一封來自服務區域某發電企業的感謝信在大唐中南電力試驗研究院職工工作群里激起了漣漪,職工們紛紛為電氣所張曉鵬豎起了大拇指。原來,他就是解決了該發電企業1號發電機內冷水嚴重漏氫問題的“急診醫生”。
本著“治未病”的原則,早在4月初,該院便下發了《關于發電機定子內冷水系統多處漏水等問題的通報》,要求區域內發電企業針對發電機內冷水系統漏水、漏氫缺陷進行專項排查。4月15日晚,該發電企業在發電機內冷水系統漏氫缺陷專項排查中,發現1號發電機內冷水漏氫率已達到每小時1.6立方米,嚴重影響機組安全穩定運行。
4月16日,張曉鵬從龍崗趕到現場。為了確保判斷準確,避免“誤停機”,在對數據進行比對分析后,他立即向該院電氣所的專家匯報現場情況,確認處置建議,最終給出了初步診斷:“1號機組應立即停機進行檢查處理。”
4月17日,機組停機后,發電機廠家多次對內冷水系統進行氣壓和檢漏試驗,但都沒有發現發電機內漏點。問題到底出在哪里?這讓在場的專業技術人員陷入了沉思。
“雖然這次遇到的情況比較罕見,但一切問題都只能隱藏在數據里。”想到此處,張曉鵬調來了這兩天開展的所有試驗數據,從外部原因到內部原因,經過認真比對分析,判斷可能是發電機內冷水系統存在著單向漏點,主要表現為僅在內冷水系統外部壓力高時,從內冷水系統外單向漏到系統內。為了驗證這一推斷,張曉鵬協助發電企業、發電機廠家等各方人員,創新內冷水系統密封試驗方法,采用反向加壓結合漏量估算的方式,逐一查找漏點,最終發現該機內冷水系統確實存在嚴重單向滲漏缺陷。在解開內冷水系統進出發電機殼體的各個法蘭面后,他們發現發電機勵端6點鐘方向排污法蘭口處存在明顯氣流。
“這就是泄漏部位。”張曉鵬指著密封墊和波紋補償器的漏點說道。找到問題根源,緊張了好多天的大家都松了一口氣。
4月25日,發電機廠家對2個密封墊進行更換,發電企業技術人員再次進行發電機反向加壓試驗水壓試驗,試驗數據全部合格,缺陷終于得到了消除,機組也能在五一前夕順利開機。“張工,1號機組順利啟動,已于今日成功并網,內冷水箱內含氫量未見異常。”4月29日,身在三門峽的張曉鵬接到消息后會心一笑,便繼續投入到智慧電廠建設中。
正如醫護人員救治病患一樣,諸如此類的應急故障分析已經是張曉鵬和該院每一位電力工程師的“家常便飯”。每當發電機出現緊急情況,他們便化身“急診醫生”,消除“病痛”,有效防止發電機主設備損壞,守護著發電機的“健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