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中國大力推廣PPP模式以來,已經匆匆走過了3年的時光。PPP市場也經歷了冷淡期到熱情期,PPP的文章更是占據了相關媒體的版面,發改委和財政部的項目庫項目落地實施率開始走高。
隨著項目的大量落地實施,PPP模式推廣初期忽略的問題和弊端也逐漸顯現,市場參與者從單純的熱情轉為思考的理性。2017年PPP模式何去何從?從PPP模式發展的政治經濟歷史背景到其發展的內生動力,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看見2017年將是“從熱情走向理性的初年”,即“從盲目跟從轉向專業審視的元年”。
趨勢一:PPP項目資產證券化
PPP模式因其項目周期長、投資額大等獨特性需要在適宜的金融市場環境下生存和成長。PPP模式需要有與其相匹配的金融市場,PPP項目資產證券化將是未來金融資本和投資機構的重要投資領域。PPP項目本身的現金流結構決定了該類型項目可以項目現金流為依托,通過結構化包裝,形成可以上市交易的證券化產品,使得項目資產和權益得以流通,項目的融資和資本的退出問題得到部分解決。
PPP項目資產證券化將成為PPP融資市場主力,不僅僅因為PPP項目需要相應的金融市場環境,而且PPP項目資產化的過程也將極大地豐富中國債券市場的投資產品種類,合理化利率期限結構。這將為具有實力的機構投資者提供了投資多元化、風險管理與對沖的機會和條件。資產支持票據等直接融資使出資人直接對接融資人,并以資產證券化方式進行流通、交易。這不僅可以降低融資成本,拓寬了融資渠道,而且還向民間資本釋放了投資空間。
趨勢二:融資模式的直接化和期限長期化
PPP項目基礎設施融資規模巨大和項目合同周期較長的特點決定了項目商業可行性和成敗取決于PPP項目融資成本管理與控制。面對較長的經濟發展周期和諸多運營不確定因素,PPP市場中參與者會積極采取措施去降低融資成本,減少投資風險。然而中國傳統銀行為主導的直接融資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支持PPP市場的長遠發展,從國家經濟和金融體系的角度而言會累計大量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所以未來中國金融市場改革的重要方向是:融資模式以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模式過渡(股權市場和政府與企業債券市場);融資產品的利率結構期限向中長端延長,豐富產品的期限結構(30年以上)。
趨勢三:PPP市場的知識密集度持續提高
在PPP項目的整個發展過程和生命周期中,科學技術、金融財務、法律政策、項目與公共關系管理等知識是PPP項目成功的專業保障。從項目立項初期到項目運營管理,我們要從這四個主要方面不斷分析和論證,從而保障PPP項目的可行性。隨著PPP市場的細分和新興行業的出現,高端知識密集將成為未來PPP項目的重要屬性之一。
同時,PPP市場知識密集度的持續提高也將催化中國專業咨詢、專業運營、專業服務業等不斷發展和壯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