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中,最關鍵的是燃料電池電堆,行業里將其比作將“氫”轉化為“能”的“心臟”。
今年以來,國家能源局等相關部門在多個文件和會議中重新強調,加緊推進中國氫能產業的發展。當前,氫能產業布局的痛點在哪里,最新的技術創新是什么樣的?
近日,記者探訪了當前氫能行業技術創新的排頭兵——上海驥翀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驥翀氫能”)位于張家港的“超高性價比”電堆產線。
上海驥翀氫能 受訪者供圖
靠自研,出貨量領跑行業
2018年12月,驥翀氫能在上海成立。創始人付宇師從我國燃料電池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衣寶廉,碩博均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至今已從事氫能研究近25年。2020年,驥翀氫能第一條產線在江蘇張家港落地。經過近五年的發展,這條產線已經成為現階段國內氫能行業里工序最全、單線產能最大、工藝最成熟的金屬雙極板及電堆產線。
付宇和他的團隊是標準的“科學家”創業。在他看來,企業的發展核心是堅持和創新,尤其是在氫能這樣一個“人人都看好,但是尚未形成產業化”的前沿行業里。
因為“搞科研”出身,付宇對技術的要求“十分嚴苛”。創業初期,驥翀氫能曾拿到第一筆訂單,金額高達2000萬,但是在交付之前發現第一代電堆產品仍不夠“完美”,付宇毫不猶豫地決定“不能發貨”,寧愿頂住資金壓力不做訂單,也不能給客戶造成“電堆不行”的印象。此后,驥翀氫能又用了一年的時間對產品進行打磨,最終生產出了目前主力第一代電堆產品MH170。
第一代產品MH170問世后,因為打破多項行業紀錄,產銷量持續快速增長,2024年驥翀氫能金屬板電堆出貨量全國第三,近三年復合增長率國內第一,2025年上半年全國市占率約15%,2025年目前在手訂單已達去年的2倍。與此同時,驥翀氫能的電堆成本在過去5年一直保持國內最低水平。
“我們現在用的雙極板涂層、電堆生產設備都是自主研發的,也是行業內唯一一家核心生產裝備全自主的燃料電池企業。可以說從產線到產品,不僅在國內,在國際上也是領先的。”付宇驕傲地說。
破紀錄,單堆功率達410.9kW
2021年,我國啟動國家首批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五個城市群被首批納入。但是在過去5年的發展中,氫能一直處在“不溫不火”的狀態。早期一批氫能行業企業,有的被整合,有的經營困難。
今年,國家能源局先是在發布的《中國氫能發展報告(2025)》中強調,今年是推動中國氫能產業邁過經濟性拐點、轉向規模化發展的關鍵一年,將持續推動氫能產業政策接續發力。而后國家能源局又印發了《關于組織開展能源領域氫能試點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將遴選部分項目和區域開展氫能試點工作,進一步推動創新氫能管理模式,探索氫能產業發展的多元化路徑,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支撐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
立足創新發展,把握政策機遇。7月23日驥翀氫能在張家港發布了第二代電堆產品MH290,以峰值功率410.9kW(0.637V@2.9A/cm²)、最高設計壽命3萬小時再次刷新行業紀錄,其創新設計的311kW高效運行點(0.7V@2.0A/cm²)顯著降低氫耗,直接優化終端TCO成本,可使燃料電池在氫價較高時也能具備總體經濟性;且產品功率密度更是高達7.1kW/L,處于行業一流水平,讓更廣泛的商業化成為可能。
行業普遍認為,氫能產業正值從示范階段走向產業化的關鍵過渡期,MH290屬于我國在氫能燃料電池技術方面的重大突破,將有助于提升我國在全球能源領域的競爭力,增強我國在國際氫能技術標準制定等方面的話語權。此外,MH290的發布也為行業樹立了新標桿,在當前行業較“冷”的背景下為行業提振了信心。
“通過技術創新降低了氫耗和單池成本等,將大大推動燃料電池在交通運輸、分布式發電等領域的商業化應用進程,促進氫能產業鏈的完善和發展。讓市場看到氫能更高效和低碳的優越性能。”新能源產業研究院勢銀研究院一位研究員說。
控成本,突破商業化關鍵環節
“制儲輸用”的關鍵在“用”,而制約終端商業化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成本經濟性。氫能企業要解決的正是如何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成本,解決用戶低成本使用難題。
以市場為導向。氫能行業做過一些測試,如對49噸重卡TCO的成本分解,在免過路費情況下,電堆價格如果做到800元/kW,便能夠達到傳統內燃機的成本水平,氫能在重卡應用的優勢會一下子凸顯出來。對此,付宇認為,成本經濟性的分析是一個綜合問題,當高速免費+電堆成本≤600元/kW+氫價≤32元/kg時,氫能重卡的盈利能力大于柴油車,可實現局部商業化;未來當電堆成本≤165元/kW+氫價≤18元/kg時,氫能重卡可以在無任何政策支持的條件下,盈利能力大于柴油車,可實現完全商業化。
“每千瓦電堆成本=每千瓦單池數量×(單池材料成本+單池制造成本),我們圍繞這個本質邏輯,三管齊下降低電堆成本:一是通過研發降本,減少每千瓦單池數量;二是通過關鍵材料降本,減少單池材料成本;三是制造降本,減少單池制造成本。這得益于我們獨有的電堆產品正向設計體系、國際一流的金屬板耐蝕導電非貴金屬涂層技術和國內唯一燃料電池生產裝備自主優勢。”付宇驕傲地向記者介紹。
據了解,驥翀氫能準備再上兩到三條第二代自動化產線,加緊生產第二代電堆產品。力爭在2027年率先實現完全商業化。
沉下心,謀劃多元應用生態
當前,從國家到地方,新一輪支持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正在密集涌現。
今年2月6日,江蘇省發展改革委印發了《江蘇省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5—2030年)》,提出到2027年,氫能產業規模力爭突破1000億元,到2030年,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氫能供給及應用體系初步形成,綠氫成為供氫增量主體,氫氣成本明顯下降。在此前后,海南、福建、四川等地也相繼發布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
可以看到,經過此前多年的探索,氫能產業已經跨越產業發展的“死亡之谷”,逐漸從依靠補貼的工程師技術轉化階段,朝著商業化階段邁進。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氫能企業的技術更加先進、市場更加清晰、戰略也更加成熟。
以記者探訪的驥翀氫能為例,在產業鏈上游,其聯合發起成立大連氫翼新能源有限公司,專注PEM電解水制氫裝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將產業鏈延伸至制氫端,推動氫能產業鏈協同發展。在產業鏈下游,除了持續專注車用電堆的研發和創新之外,還積極在燃料電池固定電源、低空經濟、小型移動電源等領域進行規劃布局,逐步構建涵蓋交通、能源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
“氫能產業的發展將會是一個較長的周期。對于企業來說,這是一場馬拉松比賽。我們能做的就是沉下心、彎下腰,有節奏地向前走。在已經顯現出經濟效益的應用場景中,把產品驗證好,把規模做起來,然后拓展更多的可能。”付宇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