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伴隨著引擎的轟鳴聲,摟草機、打捆機在嵐山區巨峰鎮廣闊的農田里進行秸稈收集打捆作業。打捆機所過之處,水稻秸稈便自動打包成塊,一路像母雞下蛋一樣,吐出一捆捆打包過的秸稈,整齊地散落在田間,隨后這些秸稈被裝到卡車里運往當地電廠。
在目睹秸稈被打捆機收割運走后,巨峰鎮辛留村黨支部書記趙桂合感嘆,前些年由于秸稈沒法處理,直接還田不僅影響下季小麥產量,還滋生很多病蟲害。有的扔進水溝里,下雨堵水造成污染,這下總算解決了農戶的難題,省出不少勞動力,還節省了一大筆開支。
過去,為了禁止當地秸稈露天焚燒、鼓勵秸稈綜合利用,各地嚴格防控春秋季秸稈露天焚燒現象。但由于秸稈綜合利用渠道狹窄,大量農作物秸稈被隨地遺棄,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了較大損害。
今年,巨峰鎮想到了“變堵為疏”的辦法,蹚出一條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的雙贏新路子。該鎮大力推廣秸稈打捆技術,與本地一家發電廠達成合作協議,組織農機手到周邊村莊收集秸稈,以生物質發電為依托,把秸稈回收用作發電的原料,這樣一來,環保問題解決了,農民的收入也增加了,真正使秸稈變廢為寶成為“綠色電力”。
“通過秸稈離田到生物發電,群眾得到了好處,我們也減輕了防火、環保壓力,這是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巨峰鎮應急事務服務中心主任丁肇亮表示。
據了解,大約1.4公斤秸稈就可以發1度電,1萬噸秸稈,大約可以產生清潔電力714萬度。而巨峰鎮每年可收集廢棄秸稈約3.4萬噸,將轉化成2400萬度清潔電能。(日照日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