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能源消費革命的示范區、統籌構建清潔多元能源供應體系……2月21日,“京津冀能源協同發展行動計劃”發布會在京舉辦。會上,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來現余介紹,近日,北京市發展改革委聯合天津市發展改革委、河北省發展改革委共同編制印發了《京津冀能源協同發展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計劃到2025年,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開放合作、協同保障的區域能源體系,為攜手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提供堅強可靠能源保障。
1個目標6個任務
“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實施京津冀能源協同發展行動計劃已列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落實的若干措施之一。十年來,京津冀三地在保障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推進能源低碳轉型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來現余表示,《行動計劃》錨定京津冀能源協同發展的總體目標,全面謀劃了京津冀區域能源發展的重點任務、重大項目和改革舉措,繪就了區域能源一體化發展的總體藍圖。
《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將著力構建“1+6”的目標任務體系。“1”是指“一個目標”,即到2025年,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開放合作、協同保障的區域能源體系,為攜手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提供堅強可靠能源保障。“6”則是指6個方面主要任務。
具體來看,主要任務包括協同推進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智慧能源系統建設的先行區;共同培育綠色低碳能源消費模式,打造能源消費革命的示范區;統籌構建清潔多元能源供應體系,建設安全穩定可靠的區域能源供應格局;合力打造高效融合能源創新體系,高質量建設一批重點示范區;共同建立公平開放能源機制,構建區域能源一體化發展的營商環境;協同開展多層次多領域能源合作,推動京津冀區域能源高質量發展。
在“共同培育綠色低碳能源消費模式,打造能源消費革命的示范區”方面,將堅持節約優先方針,優化能源消費管理,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加快用能方式轉變,科學合理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費節奏,推動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用能低碳轉型,推進光儲充一體化、冷熱電氣多能融合的綜合能源站建設,推動能源與交通、信息等設施融合發展,精準提供市場用能服務,提升能源惠企惠民服務品質。
此外,為合力打造高效融合能源創新體系,高質量建設一批重點示范區,《行動計劃》明確,將堅持創新在能源發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建設跨省市能源協同創新平臺,壯大能源聯合創新主體。實施一批綠色能源戰略性重大科技計劃和項目,推進先進可再生能源、新型電力系統等一批能源先進技術協同攻關。實施一批科技創新示范工程,培育發展電力及新能源裝備、綠色石化集群,協同發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氫能、儲能產業鏈,增強在全球能源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中的影響力。
加快推進環京電源建設
發布會上,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李如剛表示,十年來,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加速能源結構調整優化,系統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全面實施各類用煤設施清潔能源替代,平原地區基本實現無煤化;用電、用氣、用熱能源保障能力持續增強,輸配網絡和儲備調峰體系建設穩步推進,京津冀互聯互通能源設施集成優勢加速形成;能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區域合作深入推進,北京市與河北省、天津市等周邊省區市多層次能源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
以電網為例,李如剛介紹,北京電網是京津唐電網的一部分,屬于典型受端電網,外調電比例達到70%左右,依托京津唐電網實現電力電量統一平衡。目前,北京、天津、冀北三地已經建立一套成熟的電力保供聯動機制,在三地政府部門的指導下,依托華北電網公司統籌調度安排,實現電力供需平衡。
一直以來,北京市堅持以推動建設“保供電源、堅強電網、智能電網、數字電網”為抓手,持續加大電網設施投入力度,隨著電網設施的建設落地,外部送電能力穩步提升,域內網架結構更加堅強,配電網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目前,全市發電總裝機達到1364萬千瓦,500千伏外送通道達到13條,輸電能力3400萬千瓦。北京環網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均有主力通道送電,民生用電獲得感進一步增強,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得到可靠電力保障。
根據《行動計劃》,北京市將持續加快推進環京電源建設,會同河北省有關部門支持京能集團加快實施涿州電廠二期(2×100萬千瓦)項目開工建設,同步協調電網公司加快謀劃電源并網線路接入方案,盡早啟動送出線路建設前期工作,實現電源、電網同步建成投產;支持華電集團加快推動香河能源站項目一期(1×35萬千瓦)及220千伏送出線路確定工作,力爭今年啟動項目建設前期工作。將持續推進外送電通道建設,依托京津冀協同機制,加快推進雄安—新航城、西合營—房山、北京東—通北、廊坊北—亦莊4條500千伏線路工程,力爭“十四五”期間啟動建設。
此外,北京市還將不斷加強電網調峰能力建設。圍繞本地燃氣電廠及用戶用能特性,深度挖掘電力系統調節能力。研究推動本市燃氣機組深度調峰技術改造,穩步推動熱電解耦,逐步增加燃氣機組調節空間。深入挖掘工業企業、大型公共建筑、汽車充電等領域負荷側調節資源,形成可調節資源池,充分參與電力系統調節,保證電網運行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行動計劃》要求,北京市將加快用能方式轉變,推動形成綠色低碳、智慧高效的用能體系。李如剛指出,目前,北京市電力中長期市場、綠電市場基本建立,并逐步走入成熟。下一步還將進一步完善綠電交易機制,持續推進綠電交易,加大綠電購入力度,逐年提升綠電消納比重,助力能源結構轉型發展。推廣華能北京燃機煙氣余熱利用項目成果在清潔供熱領域的示范應用,持續推動電廠、鍋爐房、垃圾處理廠等各類余熱資源回收利用。大力推廣居民室內電、氣、熱的智能化調節和監測,推廣智能計費、繳費模式,提高居民用戶電力、天然氣、熱力使用便利度。控制煤炭消費節奏,繼續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穩妥有序推進清潔能源替代。
“接下來,還將按照京津冀能源協同發展計劃部署,著力增能力、補短板,繼續完善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堅強可靠智慧高效的能源基礎設施網絡,助推區域能源高質量發展。”李如剛說。
力推氫能和新型儲能產業協同
發展氫能和新型儲能產業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北京市高度重視氫能、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毛東軍介紹,在氫能領域,北京市氫能產業已初步完成從源頭技術創新到產業化應用的試點探索,基本實現了氫能產業“從1到10”的突破;在新型儲能領域,北京市則在研發創新、產品集成、市場推廣方面具有較強優勢。
毛東軍進一步表示,為加大對新型儲能產業支持力度,近期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布了《北京市關于支持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為切入點,從“加快新型儲能技術創新突破”“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集聚發展”“加強新型儲能技術和產品應用”“強化新型儲能產業創新要素保障”四方面提出15條具體政策措施,特別強調要引進和培育一批產業鏈優質企業在京津冀落地,構建區域新型儲能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毛東軍指出,京津冀三地推動氫能、新型儲能等綠色能源產業協同發展,是實現區域能源結構綠色轉型、加快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打造區域未來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選擇。總體來看,京津冀三地產業發展目標高度一致,產業基礎各具優勢,資源稟賦充分互補,已具備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的基礎條件。
“下一步,北京市將進一步發揮國際科創中心作用,聯合天津、河北兩地統籌推進政策創新、產業培育、場景開放和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京津冀氫能和新型儲能產業跨區域、集群化協同發展,努力使京津冀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綠色能源產業發展先行區、示范區,在全國碳達峰碳中和行動中發揮引領作用。”毛東軍說。
毛東軍表示,將堅持科技創新驅動,積極支持區域內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整合資源,建立產業協同創新平臺,支撐關鍵共性技術向區域相關主體轉移,推動氫能與新型儲能全產業鏈技術自主可控與規模化、商業化發展,全面降低終端應用成本,共同推動產業發展階段實現“從10到100”的跨越。
堅持應用場景牽引,發揮京津冀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可再生能源配建儲能等政策機遇,依托區域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推動氫能在發電、交通、工業和建筑等領域的示范應用,實現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以及壓縮空氣等新型儲能技術示范應用,帶動氫能和新型儲能產業技術創新和產業集聚。
此外,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原則,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綠色能源產業龍頭企業,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形成更為完整的產業生態圈。同時,將強化三地能源、產業主管部門間常態化、機制化對接溝通,共同推動規劃政策銜接、重大項目落地;依托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鏈博會、京津冀氫能產業高峰論壇等行業品牌性活動,搭建區域產業交流合作平臺,努力將京津冀建設成為全球綠色能源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高地。
來源:北京商報 作者:方彬楠 程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