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人工智能迅猛發展,其應用范圍已滲透至社會生產與生活的各個領域。然而,人們在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的高效便捷體驗的同時,也難逃人工智能“幻覺”的困擾。這里的“幻覺”,指的是人工智能生成的看似合理但實際不準確或虛假的信息。
在電網領域,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深入,其固有的“幻覺”現象可能給電網企業帶來風險與挑戰,是電網數字化、智能化發展進程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何為人工智能“幻覺”
人工智能大模型有時會編造一些并不存在的細節,生成與事實相悖的答案,給出一些并不準確的鏈接……這些現象都可以歸為人工智能“幻覺”。
人工智能“幻覺”主要發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中,是指模型在輸出過程中生成看似合理、邏輯通順,但與客觀事實不一致的內容,就像人類在認知過程中出現錯覺、虛構記憶一樣。一項調研顯示,對于“公眾認為使用人工智能過程中有哪些突出問題”,反饋最多的是“內容不準確,或含虛假信息”,占比高達42.2%。
值得注意的是,“幻覺率”并非越低越好,模型需要在準確性、創造性與應用場景之間進行權衡。高“幻覺”模型在開放性任務中會展現出更強的推理能力,但容易產生錯誤事實;低“幻覺”模型則更依賴訓練數據,靈活性受限。
人工智能會產生“幻覺”
源于數據、算法與環境等多重因素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類似于“成語接龍”游戲,模型通過預測下一個詞語的概率分布來生成輸出內容。人工智能“幻覺”的產生并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數據基礎、算法機制與交互環境等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
模型的學習過程高度依賴訓練數據,而數據本身的質量、完整性與準確性直接決定了模型的輸出結果。數據缺陷是導致人工智能“幻覺”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訓練數據中存在錯誤、片面或未發布的內容,模型就可能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起錯誤的關聯。例如,某模型基于尚未正式發布的行業標準進行訓練,輸出的內容就可能與現行規范不符。知識固化也是人工智能“幻覺”的誘因之一。部分模型過度依賴參數化記憶,缺乏動態更新能力,在面對訓練數據之外的新問題時,往往無法準確應答。例如,某模型僅基于2024年之前的數據進行訓練,那么在面對2024年之后的事件時,可能會虛構信息來填補“知識空白”。
盡管模型具備強大的文本生成能力,但其算法機制仍有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幻覺”的產生。長文本處理不足可能使模型過于關注局部詞句而忽視整體邏輯結構,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困境,導致生成的內容前后矛盾、邏輯混亂。數據壓縮與信息丟失也是關鍵問題。為提升處理效率,模型在處理海量數據時通常會壓縮,舍棄看似冗余的細節信息,而這一過程可能導致關鍵信息丟失。為填補這些“空白”,模型可能會虛構內容來“自圓其說”。同時,目前大多數模型缺乏對生成內容真實性的驗證機制,錯誤信息可能在生成過程中不斷被合理化,最終導致“幻覺”的產生。
模型的輸出內容不僅取決于其內部機制,還深受用戶輸入的影響。在實際應用中,環境因素往往成為人工智能“幻覺”的“放大器”。用戶提問模糊、提示不清或邏輯矛盾的情況下,模型難以準確理解用戶意圖,可能會“自由發揮”,生成偏離實際需求的內容。在多輪對話中,偏差的累積放大現象尤為明顯。某一環節生成的內容存在偏差,后續生成的內容可能會基于這一錯誤進行推理,最終使輸出內容與事實嚴重偏離。
面對人工智能“幻覺”
需從數據、技術、管理、人才等方面發力
面對人工智能“幻覺”帶來的潛在風險,電網企業需采取系統性、多層次的應對策略,構筑起堅實的安全防線。
優化數據治理。通過構建電力專業語料庫,持續更新技術標準、行業規范及最新研究成果、實踐案例等專項數據,提升數據的行業針對性和時效性。強化數據清洗與標注,引入機器學習算法,全面提升數據質量。加強多源數據融合校驗,整合傳感器數據、設備圖像、運維文本等多模態信息,通過交叉驗證機制降低單一數據源偏差影響。建立全生命周期數據追溯體系,實現從數據采集、模型訓練到模型迭代全程可控、可追溯。
創新模型架構。調整模型參數,降低隨機性,通過設置關鍵參數,明確要求模型“僅基于已有知識回答,如不知道請明確說明”,減少編造傾向。引入檢索增強生成技術,將電力規程、設備參數、運行經驗等專業知識嵌入模型推理過程,進一步約束模型生成邊界,提升模型的準確性和專業性。開啟思維鏈模式,讓模型展示推理步驟和邏輯過程,便于發現并糾正潛在的邏輯跳躍或事實錯誤。構建“大模型+小模型”混合架構,根據業務場景靈活調整功能分配,實現語義理解和精準計算的高效協同。
健全體制機制。在應用人工智能過程中,優化雙軌驗證制度,明確人工經驗驗證和人工智能推理校驗流程。針對電網調度、故障診斷等關鍵場景,合理設置人工復核節點,形成更高效、更可靠的人機協作模式。優先選取中低風險場景開展人工智能試點應用,待技術成熟后逐步推廣。
提升員工素養。提升員工核查事實的技能,組織員工參與人工智能項目開發實施,通過模擬演練提高實戰能力。推廣多源比對驗證方法,引導員工利用不同人工智能工具對同一問題提問,比對答案差異識別潛在“幻覺”。搭建人工智能應用最佳實踐共享平臺,促進跨部門、跨單位溝通合作,推動企業人工智能應用整體水平提升。(作者:趙三珊 華珉 單位: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