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標志著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實現從技術突破向全要素賦能的關鍵躍升。作為繼“互聯網+”之后國家推動技術革命和產業融合的又一戰略部署,《意見》立足我國產業體系完備、市場規模龐大、應用場景豐富三大核心優勢,構建“創新帶應用、應用促創新”的螺旋式發展范式,加速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全鏈重構、深向耦合,全面激發產業變革新動能、培育智能經濟新范式,為搶占全球智能化競爭制高點鍛造關鍵支點,構筑新質生產力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一、深刻認識“人工智能+”的豐富內涵
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發展進入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的新階段。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既是對“互聯網+”十年積淀的繼承深化,更是面向全球智能化競爭新格局的主動突圍,旨在推動人工智能從技術工具升級為重構生產要素、重塑產業范式、重組價值鏈條的核心引擎,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配的新型生產關系,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智能基座。
(一)從發展歷程看,我國正經歷從“互聯網+”向“人工智能+”的戰略躍升。自2015年《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實施以來,我國通過十年深耕“互聯網+”行動,為“人工智能+”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79.7%,網民規模達11.23億人,已建成全球最大5G網絡、覆蓋41個工業大類的“5G+工業互聯網”項目超1.7萬個,數字經濟核心企業超457萬家,構建了全球最豐富的應用場景庫。如果說“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通過打破信息孤島,提升速度和效率,帶來的是“量變”;那么“人工智能+”的本質則是“賦能”,通過應用滲透讓機器具備自主分析和決策能力,引發各行業范式革命,帶來的是“質變”。從“互聯網+”向“人工智能+”轉變,既是把握發展機遇的歷史選擇,也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必然路徑。
(二)從作用機理看,推進“人工智能+”是生產力革命與生產關系調適的辯證統一過程。在國家戰略層面推動“人工智能+”,不僅是對人工智能技術制高點展開的系統性布局,更是對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構建新型生產關系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全方位謀劃。從生產力維度來看,“人工智能+”可以通過算法優化與數據要素價值釋放,重構全要素生產率提升路徑,有效降低傳統生產要素的邊際成本約束,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從生產關系的維度來看,在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賦能的過程中,需同步構建適配智能化轉型的制度體系與治理框架,防范技術應用加劇發展不平衡風險,確保創新紅利惠及全民。因此,在國家戰略層面推動“人工智能+”是應對技術經濟范式迭代的必然選擇,也是通過智能技術的普及來優化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策略。
(三)從賦能成效看,“人工智能+”的“+”是深度融合、范式變革和轉型重塑的三重體現。人工智能技術與現有產業體系的深度融合,應用規模和廣度前所未有,撬動傳統行業的隱性價值,在存量市場中激活更大增量空間。進一步地,隨著人工智能應用不斷深入和對復雜問題處理能力的持續提升,傳統依賴經驗決策的模式將被突破,驅動生物制造、材料研發等范式發生根本性變革。更深層次地,通過對傳統發展路徑的解構與重構,人工智能將推動產業形態、社會治理模式向智能化新形態躍遷。與此同時,生產力的大幅度提升帶來生產關系的重大調整,更多的新工種和新職業將被創造出來。這種轉型重塑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還將深刻影響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引領人類社會邁向一個更加智能、高效、可持續的未來。
二、《意見》創新性提出了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方案
《意見》的出臺,標志著國家戰略正式進入以人工智能深度賦能為核心的新階段。其最大創新在于探索出了一條既引領時代前沿,又充分立足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著力破解落地瓶頸,著力重塑發展動能,為全球人工智能發展貢獻兼具中國特色和時代價值的新范式。
(一)突出自主創新引領,以“人工智能+”打造科技高效能創新新引擎。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需牢牢把握科技現代化這一“牛鼻子”,以人工智能創新群體性突破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意見》提出,要加快推動“從0到1”重大科學發現進程和“從1到N”的技術落地與迭代突破,建立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組織形式。下一步,要加速科研范式變革,通過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深化科研場景賦能,在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重點領域推進通專模型融合應用。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支持共建實驗室并完善技術轉移機制,打通“實驗室—市場”轉化通道。
(二)突出舉國體制優勢,以“人工智能+”提升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意見》從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業態、推進工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加快農業數智化轉型升級和創新服務業發展新模式四個方面,提出一系列人工智能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更加注重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充分調動政府、國有企事業單位和平臺公司等各方主體積極性,通過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智能示范園區等方面不斷拓展應用場景,有效破解技術落地“最后一公里”難題。未來,我國將在全球最大規模5G網絡、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工業互聯網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的支撐下,持續夯實“智改數轉網聯”基礎,形成“基建賦能—場景開放—全鏈升級”的中國特色路徑。
(三)突出民生普惠導向,以“人工智能+”創造人民高品質生活新場景。《意見》系統闡述了通過“人工智能+”推動服務消費和產品消費提質升級,全面改善提升人類工作、生活和學習品質,以及有效提升社會治理、安全治理、生態治理能力。近年來,各部門各地方積極深化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一網統管”、基層政務“指尖減負”、應急管理智能決策等場景的應用,通過開放醫療、交通、社保等重點民生領域數據,全面推動AI普惠教育、養老等領域。未來,人工智能將重構消費產品設計、生產、銷售、服務全鏈條,培育智能消費新業態、新場景,優化消費體驗,加速釋放多層次、多元化的內需潛力,有助于推動消費擴容提質。
(四)突出開放包容治理,以“人工智能+”構建全球高水平開放新格局。《意見》提出,把人工智能作為造福人類的國際公共產品,打造平權、互信、多元、共贏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設開放生態,深化人工智能領域高水平開放,探索形成各國廣泛參與的治理框架。當前,國產大模型性能不斷突破,我國充分依托上合組織、“一帶一路”、金磚國家等機制,推廣“動態敏捷、多元協同”的治理理念,大力推動開源發展,有效降低發展中國家技術應用門檻,為全球技術平權提供新選項。通過提升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規則制定權、技術話語權與道義引領力,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注入中國智慧。
三、做深做實“人工智能+”行動推動《意見》精準落地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應當以“人工智能+”為戰略支點,細化落實《意見》各項任務,強化政策協同,優化資源配置,確保各項措施精準落地,推動全球共同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是強化政策引導與扶持,持續優化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環境。在《意見》總體框架下,加快完善制定各領域專項政策。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形成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激發創新活力。建立健全市場監管體系,確保市場公平競爭,營造健康有序的產業生態。細化區域發展策略,推動地方特色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建設。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推動關鍵技術突破與成果轉化。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雙重驅動,加速人工智能技術在各領域的深度融合,推動產業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是鼓勵重點領域先行先試,推動人工智能應用從“點狀場景突破”向“行業全面滲透”加速邁進。加大應用場景開放力度,加強人工智能企業和行業用戶供需對接、聯合攻關、雙向奔赴。不斷總結典型場景建設經驗,復制推廣優秀經驗。在制造、醫療、教育等重點行業領域,支持行業龍頭單位聯合人工智能企業、科研院所等建設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匯聚行業高質量數據集,解決行業共性問題,不斷降低技術應用中試成本,逐步實現規模化推廣。
三是打造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加快完善數據、模型等要素市場。建設適應人工智能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網絡,推動國家級算力樞紐節點間高速直連網絡建設,實現跨區域算力資源彈性調配與普惠化供給。持續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不斷完善適應人工智能發展的數據要素產權登記、流通交易、價格生成、收益分配等制度。加快打造國內人工智能開源社區,推動大模型訓練數據集共享,激活多層次主體開源動力,以開源生態培育帶動產業生態繁榮。
四是構建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全方位提高全民“智能素養”。在重點高校布局“人工智能+X”交叉學科創新中心,建設人工智能產教融合平臺。推廣中小學階段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優化偏才、怪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快人工智能工程師等國家職業標準建設,建立技能認證與職稱評定銜接機制,破解應用層人才短缺瓶頸。加大海外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不斷完善人工智能人才服務保障制度。
五是筑牢智能時代安全底座,鍛造人工智能行業高可靠安全屏障。建立適配大模型的安全合規防御體系,守牢人工智能應用的數據、基礎設施以及模型系統安全底線。尤其在教育、醫療、交通等關鍵領域,要進行嚴格的測試和驗證,有效防范化解人工智能安全風險。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引下,有效構筑起“事前防范—事后追責—自主可控”三位一體的人工智能發展安全保障體系,通過強調源頭管控與供應鏈韌性并重,為技術向善提供保障。(國家信息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 周 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