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培育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人工智能企業和產業,構建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形態。近日,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簡稱《意見》),提出加快形成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新形態。當前,我國正處于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正在構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頭雁”效應,大力發展智能經濟,將有力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一、智能經濟相關概念演進
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驅動經濟社會發展形態經歷了由信息經濟向數字經濟、正在邁向智能經濟發展階段。
從政策發展趨勢看,我國先后發布信息經濟、數字經濟等發展政策。“十三五”期間,國家發布《“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和《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將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大力發展信息經濟作為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四五”期間,國家發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推動我國數字經濟轉向深化應用、規范發展、普惠共享的新階段。面向“十五五”時期,大模型、具身智能等人工智能技術蓬勃發展,將進一步引發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治理方式的深刻變革,智能經濟相關戰略將陸續出臺。
從技術驅動視角看,從信息經濟、數字經濟到智能經濟是技術經濟范式演進的必然趨勢。技術經濟范式是一定社會發展階段內的主導技術結構以及由此決定的經濟生產的范圍、規模和水平。信息經濟基于信息通信技術的創新與快速擴散而發展壯大。20世紀中后期,微電子、計算機和通信等技術不斷演進并加速應用,以軟件、通信、電子制造等為代表的產業快速發展,并衍生出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信息經濟蓬勃發展。數字經濟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的產物。進入21世紀,以移動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加速創新,數字經濟應運而生并蓬勃發展,農業、工業、服務業加速數字化轉型,同時數據成為驅動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智能經濟是人工智能技術驅動下產生的經濟新范式。當前,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在經濟社會中擴散和工程化,不斷提升經濟系統自主決策、精準執行等能動性,螺旋式推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優化和重構。
從信息經濟到數字經濟,再到智能經濟,不僅是技術升級的結果,更是從生產要素結構優化到生產力躍升,再到生產關系重構的系統性躍遷。
在生產要素方面,數據與新勞動力成為重要變革力量。信息經濟的發展最早產生了數據,數字經濟推動數據升級為新型生產要素,智能經濟則將數據生產要素的價值充分釋放。同時,智能經濟的發展首次推動傳統勞動力要素向人與機器協同的新勞動力要素轉變。
在生產力方面,實現從信息化到數字化,再到智能化生產力的轉變。信息經濟通過技術手段將傳統業務信息電子化,優化現有業務流程,提升管理效率。數字經濟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賦能傳統產業,重構經濟發展模式。智能經濟則基于高質量數據集與大模型等構建以智能系統為主導的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的新型生產方式,極大提升能動性。
在生產關系方面,智能經濟推動生產關系深層次變革。數字經濟開始改變生產關系,產生出平臺組織、數字政府等新的組織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而智能經濟將對生產關系產生深層次變革,智能系統逐步成為參與生產和協同的新型主體,人機協同成為主流組織形式,推動經濟運行機制從“人控型”向“協同型、自治型”演化。
二、我國智能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意見》指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到2030年,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90%,智能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到2035年,我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其中,應用普及率代表了人工智能典型產品與服務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代表了算力、數據、算法、智能產品和服務等人工智能核心產業以及智能體經濟、人工智能生成物經濟等新興經濟形態的產業發展水平,衡量了人工智能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作用。這些核心指標的設置,把讓全社會共享人工智能的發展紅利的愿景變成可感可知的“時間表”與“任務書”,最大范圍凝聚了全社會“人工智能+”行動的發展共識。
算力產業是支撐智能經濟發展的核心基礎設施體系,為數據處理與算法訓練提供計算支撐。算力產業包含人工智能基礎設施、芯片及傳感器等多個環節。當前,我國算力產業發展水平持續躍升,為智能經濟發展筑牢根基。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持續完善,性能不斷提升。《2025算力發展報告》顯示,我國算力基礎設施規模和水平位居全球前列。截至2025年6月底,我國在用算力中心標準機架達1085萬架,智能算力規模達788EFLOPS(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規劃建設超過250條“東數西算”干線光纜,存力總規模超過1680EB。人工智能芯片產業布局提速,國產化水平同步躍升。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本土人工智能芯片品牌滲透率約30%,較同期實現翻倍增長。智能傳感器技術產業持續優化、功能邊界持續拓展,呈現向高精度、高可靠性、低功耗方向演進態勢,為智能經濟提供關鍵感知支撐。
數據產業發展是打通人工智能技術與行業應用的關鍵樞紐,為智能經濟發展提供基礎資源。人工智能數據產業是圍繞人工智能數據采集、加工、存儲、集成、分析、交易、安全治理等環節,提供技術、產品和專業化服務的產業。人工智能數據采集和加工產業是當前重點。人工智能數據采集產業是豐富語料的關鍵,包括自動化采集工具和設備供給、數據采集眾包服務及解決方案服務等。如,云測數據通過采集駕駛員、路況、車輛、3D點云等數據,支持自動駕駛、智能駕艙、自動泊車等場景。人工智能數據加工產業是提升數據質量的關鍵,包括數據標注、數據合成等。數據標注可提升算法和模型能力,國家數據局在7個地市建設數據標注基地,形成行業高質量數據集335個,賦能121個國產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發。數據合成產業廣泛用于具身智能、自動駕駛等,部分頭部公司已經在廣泛使用合成數據來訓練AI模型。
人工智能算法是連接算力基礎設施與智能產品和服務的關鍵樞紐,已從傳統的模型開發,拓展至包含算法工具鏈、測試驗證、平臺化開發、機器學習運營(MLOps)等全流程閉環體系。我國人工智能算法產業正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基于開源框架生態的自主可控大模型加快釋放市場優勢,更多符合本土產業特色和場景需求的行業解決方案正賦能智能經濟質效提升。
智能產品和服務是人工智能技術落地的最終載體,包括智能消費電子、工業智能終端、具身智能終端等智能產品,模型服務、智能體等智能服務。當前,我國智能產品和服務整體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消費電子加速智能化發展,國產廠商研發的AI手機、AI電腦、AI眼鏡等智能產品已超百款。具身智能終端加快迭代,人形機器人軟、硬件迭代拓展工業場景應用邊界。多款機器人批量進駐生產車間,加速人工智能與工業制造深度融合。模型服務爆發式增長,截至2025年6月底,我國累計有439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完成備案,較2024年4月增加2.8倍,涵蓋煤炭、航空、汽車、物流、新聞、教育等領域。智能體加速落地,各公司研發智能體已融入鋼鐵高爐溫控、紡織庫存管理、零售倉儲調配等不同行業生產經營環節,提升全流程智能化水平。
智能體與人工智能生成物等新模式新業態的快速發展,正在深刻拓展智能經濟發展空間。這些技術范式不僅推動了生產效率的躍升和服務模式的個性化革命,更在產業融合、組織變革與全球化競爭層面引發系統性變革。微觀層面看,具身智能體已逐步嵌入制造、物流、醫療等領域,實現從感知、決策到執行的閉環自治,大幅降低人力依賴與運營成本;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創造的內容、代碼、設計方案等數字生產物,正重塑文化創意、科研研發與知識工作的邊界,開辟出人機協同的新生產范式。產業生態層面,智能體之間的協同互聯正形成“系統之系統”,促使產業鏈從線性鏈式結構向動態智能網絡演進。例如,工業多智能體系統可自主調度生產資源,實現跨工廠、跨區域的實時響應與彈性供應;消費領域的AI代理則整合服務入口,為用戶提供無縫的個性化生活管理。這些變化催生了如AI即服務(AIaaS)、平臺化智能運營等全新商業模式,模糊了傳統行業的邊界,也推動了數據驅動型市場的形成。智能經濟的空間拓展還體現在地理與維度層面。依托云端協同與邊緣計算,智能體可突破物理限制,在全球范圍內提供高價值服務,同時促進經濟體通過數字基礎設施躍遷參與全球價值分配。虛擬空間中的數字人、AI生成環境與區塊鏈結合,更構建出去中心化的經濟新區,如元宇宙中的虛擬制造、數字藝術品交易與沉浸式協作場境,進一步延展了經濟活動的維度。
三、智能經濟未來發展方向研判
智能經濟發展大幕已經開啟,將以技術突破為支點,深刻重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在技術產業、產品服務、融合發展、安全治理等方面實現新的躍升。
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將加速實現迭代升級與場景適配協同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速度將進一步加快,推動多智能體協作、多模態融合和復雜任務執行。在算法上,大模型基礎架構不斷優化,大小模型協同性提升,端側大模型能力持續增強,向通用人工智能演進。在數據上,高質量數據集加速建設,醫療、交通、金融等行業數據集向精細化、專業化、場景化發展。在算力上,推理算力需求和異構算力調度能力顯著增強,算力布局持續優化,算電協同發展。
智能產品與服務將快速實現規模化發展持續創造和引領新需求。智能產品與服務將在技術迭代的過程中推動成本下降,從 AI 終端構建全場景智能交互,到具身智能機器人重塑服務體驗,再到大模型通過深度分析預判需求并主動供給,智能產品與服務將加速向大眾生活滲透,持續拓展消費邊界、催生新業態,系統性引領消費與產業需求升級,形成“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
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將成為重塑經濟格局的核心動能。人工智能將加速滲透生產和消費全鏈條,帶動千行百業智能化發展,形成“智能要素滲透-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產業形態迭代”的正向循環。消費領域,人工智能將構建供需精準匹配生態,推動生成式消費內容、自主決策服務等新模式普及,重構消費鏈路與體驗。生產領域,人工智能將通過數據貫通與算法優化,實現生產全流程智能調控,催生柔性化、定制化未來工廠模式,徹底重構傳統工業范式。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將持續向“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的方向發展。防范和化解人工智能帶來的安全風險,是全世界面臨的共同課題。在技術動態發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既需要約束性的硬性工具將技術變革錨定在價值體系中,又需要在把握人工智能復雜性特征的基礎上,引導和規范人工智能發展,實現以智管智、以網治網、以善治促善智,推動形成覆蓋人工智能發展全周期、全要素的治理格局。(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正高級工程師 孫克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