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在河北500千伏雄安變電站主控樓二次設備室內,施工人員用電動壓接鉗快速完成端子緊固,現場日接線量超300根。“當前,站內工程電氣施工總進度達55%,我們正全力沖刺8月底完成二次系統帶電和高壓試驗這一關鍵節點。”河北電力建設公司業主項目經理鄭明介紹。
500千伏雄安變電站新建工程建設現場。米晗 攝
在雄安變電站建設過程中,國網河北省電力有限公司堅持“六精四化”建設理念,全方位加強質量管控,加大模塊化、機械化施工手段運用力度,統籌推進工程建設,推動電網建造轉型升級。
氣體絕緣全封閉組合電氣設備(GIS)對環境要求高,任何微粒的侵入都可能造成GIS內部放電故障。“我們在GIS安裝中采用‘無塵管控法’,應用了工業級風機過濾器機組,單臺過濾器即可滿足200平方米空間的凈化需求。我們還配備了四重過濾系統,該系統對直徑0.1微米顆粒過濾率達到99%,新風量可達1200立方米每小時。這些指標均達到河北南網變電站建設的最高標準。”鄭明介紹。
在進入GIS安裝區域前,工作人員會身著全套防塵服,依次經過鞋底清潔、風淋除塵環節,確保不攜帶污染物進入。在現場監控大屏上,粉塵濃度、溫濕度等直接影響安裝環境的9項參數每隔5秒就自動更新一次。相較于常規工程,雄安變電站溫濕度波動范圍壓縮50%,監測速度精度更高。
在雄安變電站外的長廊上,一塊展示了197條“質量負面清單”的展板格外醒目。該清單系統梳理了以往工程建設中易發的質量問題,為現場施工人員提供了明確的質量管控指引。在“質量負面清單”的助力下,雄安變電站鋼結構安裝誤差從國家標準允許的±8毫米壓縮至±2毫米,高強螺栓一次穿孔成功率達到99%。建設過程中,該站1769噸鋼結構構件全部被貼上了專屬二維碼,通過手機掃碼就能查詢生產信息、三維模型定位等內容。項目部還推行主變壓器安裝工序簽名制,每道關鍵步驟完成后由責任人簽字確認,以此保障質量問題能直接追溯至源頭。
在雄安變電站500千伏配電樓外立面上,1290塊建筑板材有序鋪展。與其他變電站不同,雄安變電站大量采用“模塊化2.0”技術,為高質量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雄安變電站主體建筑大多采用這種創新的模塊化裝配體系。相比于傳統作業方式,這種建造模式猶如搭建巨型立體拼圖,只需將預制標準化構件精準組接即可。”河北送變電公司項目總工程師耿文強介紹。施工團隊運用建筑信息模型(BIM)三維建模技術,在施工前就完成了所有板材的空間定位與安裝推演。作業過程中,施工人員嚴格執行“一板一測”標準,通過實時校準,將每塊板材的安裝誤差控制在毫米級。
在主變壓器油池部位,國網河北電力采用工廠預制卵石代替傳統混凝土澆筑,由此節省工期7天,減少養護人力投入50%,施工效率大幅提升。在圍墻建設中,該公司用沖壓擠塑高強彩色水泥纖維墻板替代磚砌圍墻,使材料耐候性提升50%。鋼柱施工則創新采用“7毫米膨脹型防火涂料+12毫米防火石膏板”的組合方案,不僅使工期縮短一半,還將耐火極限提升至3小時。
機械化技術應用是雄安變電站建設的另一大亮點。8月2日,在施工現場,施工人員王帥操控挖掘機開展基坑作業。駕駛室內,他通過平板電腦實時查看三維設計模型與北斗定位數據疊加的影像,隨時掌握壓實度值、碾壓遍數等設備運行參數,確保回填土密實均勻。“鏟斗軌跡與設計線完全重合,深度誤差不超過3厘米。我們把過去以經驗為主的作業方式轉變為更精準的以數據為主,作業精準度大幅提升。”王帥說。
在電氣安裝核心區,BIM技術與機械施工深度融合。項目團隊優化了雄安變電站全站156個設備洞口的BIM模型,實現現場安裝“零開孔、零變更”;通過三維碰撞檢查提前化解了83處GIS室內存在的管線沖突隱患。“比如這條新增的16米電纜溝就是模型推演出的最優路徑,預計可節省13.2%的電纜用量。”河北電力建設公司業主項目部專責聶思凡介紹。該站施工還應用了電動穿線機、接地極力壓機、基坑修平機等設備,機械化施工率達97.5%,創下河北南網500千伏變電站工程機械化最高水平。(張明昊 周慧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