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央視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播出總時長25分鐘的《統一大市場:電力市場新邏輯》專題節目,聚焦全國正在加速的電力市場化改革,深刻改變我國電力行業。
南網報訊(記者 黃雅熙 劉德欣 通訊員 陳婉 楊培文) 自6月28日南方區域電力市場啟動連續結算試運行以來,目前已連續平穩運行超50天,市場運營效率和清潔能源消納能力持續提升,價格信號引導作用進一步體現,南方五省區政府和廣大市場主體反響總體良好。
數據顯示,7月當月,南方電網經營區域清潔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比例達61.6%,同比增長5.4%,清潔能源成為市場主力。參與區域現貨的集中式新能源場站達1148座,裝機容量達1.42億千瓦,入市容量占比超82%,入市數量占比超72%,標志著南方區域集中式新能源場站已基本實現電力市場全覆蓋。
迎峰度夏期間,高溫天氣導致用電需求增長。傳統保供方式往往依賴增電源、擴通道等“硬投入”,而市場機制則是通過跨省實時的價格信號,精準引導電力向緊缺區域、緊缺時段動態匯聚。南方區域電力市場連續結算試運行以來,面對臺風“韋帕”“楊柳”、多輪強降雨,以及電力負荷兩次創新高挑戰,南方區域電力市場實現了西部地區對廣東用電高峰時段的精準支援,充分發揮了保供效能。與此同時,用戶還能依據分時價格主動調節用電,形成“全民參與”的柔性保供網絡,從而實現從“被動防御”向“主動調節”的保供模式升級,提升全社會電力供應韌性。
以今年7月為例,南方區域電力現貨市場出清均價基本在每度電0.2元區間浮動,但分時、節點價格差異顯著,7月中旬全網負荷創新高時,日前均價飆升至392元/兆瓦時,而到了7月下旬,受臺風降雨影響,用電負荷下降,供需形勢緩和,價格也明顯回落。“高峰高價、低谷低價”,真實還原了電力商品的時空價值,讓價格機制真正成為資源配置的“無形之手”,售電側市場主體參與交易的積極性也有所提高。
廣東淘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胡偉恩告訴記者,南方區域電力市場啟動連續結算試運行以后,這種價格變化更直觀地體現在現貨交易中,現貨價格較前幾個月變化明顯。比如,午間現貨價格降低,晚高峰天氣炎熱時更容易出現高價,整體對售電公司有利。“隨著現貨市場的交易范圍進一步擴大,可以整合更多有價格優勢的西電,降低售電公司購電成本。”胡偉恩說。
依托新的交易機制,南方區域電力市場突破性實現了跨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讓電力在全國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讓能源保供更高效。今年以來,南方電網聯合國家電網組織廣西送上海綠電、三北送廣東綠電、南方支援華東電力保供等多批次、多類型跨經營區交易實踐,累計交易規模超22億千瓦時。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營銷部主任周星介紹,目前跨省區交易電量已占該企業年度電力交易總量的近50%,僅今年7月至9月,該企業完成的跨經營區電力交易量就超過1億千瓦時,“這相當于在全國范圍‘調兵遣將’,讓我們能更高效地平抑時空差異,有效保障了區域電力供應平穩和電站整體效益。這盤棋,確實下活了!”
南方區域電力市場,覆蓋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海南五省區,服務人口超過2.7億,年用電量超過萬億千瓦時,每天產生超過200萬個出清變量,每隔15分鐘重新計算一次發電功率、開停時間、成交電價,這背后要處理的數據量高達2的78萬次方。為了攻克“天文數字”的計算難題,南方電網聯合多家科研院所歷時五年攻關,研發出“天權”求解器。經過50多天的實踐論證,“天權”順利支撐了南方區域電力市場連續結算。
步入發展新階段,南方電網公司將以建成高標準電力市場體系為目標,持續推動跨省交易更順暢、市場運行更穩健、各方利益更平衡、發展信心更堅定,以南方區域的創新實踐,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