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流淌的長江,在安徽省池州市境內留下162公里碧水長廊,清澈江水不僅滋養著兩岸的生態,更孕育出蓬勃的發展新氣象。
安徽池州電廠螺旋卸船機正在取煤。 通訊員 李 月 攝
坐落于長江南岸的安徽公司池州電廠作為當地唯一火電廠,于近日推動國內首臺套螺旋卸船機浮碼頭順利投入使用,用鋼鐵之軀守護碧水清波,以科技之力點亮綠色前程,奮力讓青山有價,讓碧水含金。
江面上的“鋼鐵蝶變”
皖南的盛夏,陽光如無遮攔的烈焰,將江面炙烤得熱氣蒸騰,連風都帶著灼人的溫度,難尋半分陰涼。
在二期擴建項目的配套碼頭上,橘紅色的螺旋卸船機如一尊鋼鐵巨人巍然矗立江面,身姿挺拔中透著蓬勃力量。它舒展的機械臂似蓄勢待發的臂膀,仿佛正擁抱著腳下滔滔東去的江水。取料器在煤堆上方靈活旋轉,精準俯沖向堆積如小山的煤堆,片刻工夫,原本高聳的煤堆便肉眼可見地“矮”了下去,高效運轉的姿態盡顯科技的力量。“這艘躉船船體總長130米,寬達20米,單臺卸船機裝卸效率可達每小時800噸”,燃料部安全主管吳勇說。
這臺螺旋卸船機浮碼頭可不簡單。它采用國內首創的螺旋卸船機與躉船結合設計,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科技與實干碰撞出的磅礴氣勢。“我們為1號泊位配備2臺螺旋卸船機,并同步配備含煤廢水、生活污水、干霧抑塵等環保設施,確保碼頭各類污水、生活垃圾全部回收至廠區,徹底杜絕污染物入江。”該廠燃料部負責人方進指著新設施介紹道。相較于躉船鏈斗卸船機,螺旋卸船機不僅全程封閉抑塵,粉塵近零排放,環保效能大幅提升;而且能夠連續高效作業,卸煤效率明顯躍升。2號碼頭更是將噴淋抑塵升級為干霧系統,并在碼頭、新建皮帶棧橋各轉運點導料槽處增加干霧抑塵設施,構建全域粉塵防控網絡,為長江生態環境筑牢堅實的防護屏障。
向“綠”而行,向智邁進。該廠緊跟科技發展潮流,堅持科技賦能,創新采用“螺旋卸船機浮碼頭+無人值守技術”,這一成果榮獲2024年全國電力工程建設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新技術不僅能讓司機坐在辦公室內,便能通過全自動程序遠程監控卸船工況,還能對卸料效率、設備健康狀態等數據進行實時統計與分析,為設備檢修、維護提供預先報警,大大縮短了來船卸船、來煤供煤的規劃時間,推動電廠碼頭向數字化、智能化、無人化方向大步邁進。
江面上船舶穿梭往來,與嶄新的卸船設施共同編織起池州能源輸送的活力脈絡,見證著能源建設的蓬勃脈動。
螺旋卸船機浮碼頭作為國內首套設備,在建設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受長江水位影響,池州二期碼頭建設中的躉船無法按計劃在江邊停靠,導致螺旋卸船機缺乏現場安裝條件,安裝工作一度陷入僵局。等待水位上漲又勢必延誤工期,怎么辦?
“既然躉船難到位,何不讓螺旋卸船機‘拐個彎’,去造船廠安裝?”一個創新的想法在物采部主任王迪腦中誕生。他迅速組織調研,協調各方論證,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成功推動實施螺旋卸船機在造船廠如期完成安裝、整體運輸至碼頭的新方案,有力保障了碼頭建設進度。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螺旋卸船機在躉船上整裝運輸的方式,在國內尚屬首次應用。
給長江系上“綠絲帶”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池州電廠深耕綠色發展之路,步履鏗鏘,連續十年榮膺“安徽省環保誠信企業”。目前,該電廠正在建設兩臺660兆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燃煤機組,著力構建“高效發電+深度凈化”的綠色能源生產模式。
清晨的陽光剛越過高聳的鋼架,該廠環保主管韓光磊便踏入二期擴建項目的施工現場。他目光如炬,像掃描儀般掠過每個角落:仔細查看施工揚塵大小,檢查施工廢水排放情況,確認危廢暫存庫房管理,監測施工噪聲分貝。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在他眼中都是關乎長江生態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大事。
當看到各項環保管理均正常時,韓光磊十分欣慰。趕回辦公室的路上,抬眼間,一幅綠色能源的嶄新畫卷正徐徐鋪展:廠房簇新,綠樹成蔭,繁花時隱時現,成群白鷺振翅凌空,自在翩躚;光伏板在太陽的照射下綴滿綠野,閃爍著一道道光芒,源源不斷地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為企業運營注入綠色動力。
韓光磊說:“看,這樹葉多干凈——這么多年來,從一期機組的煙氣超低排放改造,到現在二期項目的全流程環保管控,我們追求的就是這份‘干凈’”。韓光磊曾牽頭負責一期煙氣超低排放技術改造工作。那段日子,他和團隊日夜奮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最終讓池州電廠成為全省首家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發電企業。
和他有同樣感受的是大興村黨總支書記章臘明,“電廠二期建設期間,池州電廠在廠區與村莊間種下了3000多株香樟樹與桂花。以前總擔心機器聲吵得慌,如今樹墻一擋,都聽不見什么動靜了。這環境啊,是實實在在變美了,我們打心眼里高興!”
花園式綠色電廠的背后,藏著的是池州電廠深植于心的綠色追求。作為臨江而建的企業,池州電廠始終將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視作重大政治任務,在長江生態保護中一以貫之、久久為功,堅持源頭治理、問題導向,系統性、協同性并進,以持之以恒的行動共抓長江大保護。
碼頭抑塵效果不佳,治理!
廢水排放系統滯后,革新!
設備老化效率低下,改造!
猛藥去疴,成效明顯——
2018年,針對2號碼頭抑塵“瓶頸”,池州電廠創新加裝雙層噴霧裝置,實現顆粒物濃度大幅降低至0.96毫克每立方米。2022年,在現有碼頭廢水排放系統設備基礎上,新增一套廢水收集自動控制排放系統,并順利通過池州市港監局驗收。2024年,2號抓斗卸船機抓斗卸煤過程中有撒料現象,對卸船機抓斗進行全封閉改造,同時增加過擋布,煤炭接卸損耗率由5%壓減至2%。
經過多年綠色實踐,池州電廠生態環境的“顏值”越來越高,綠色發展的“動能”越來越足。“長江萬里東注,曉吹卷驚濤”,見證著江畔的蛻變與新生。這不僅是池州電廠寫給長江的答卷,更是安徽公司向著綠色未來的莊嚴承諾——讓青山常在、碧水長流,讓高質量發展的畫卷,在萬里江河間永遠鋪展,生生不息。(通訊員 李 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