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17日,中國工程院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暨第十屆紫金論電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召開。在會議主論壇,電網頭條記者就校企合作、未來智能電網的發展、超特高壓輸電系統等話題專訪了華北電力大學副校長劉云鵬。
電網頭條: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您認為未來五年電網將呈現哪些變化?新型能源體系構建需優先解決哪些核心問題?
劉云鵬:首先,電網的全景感知能力與運行透明度將大幅提升,依托先進的傳感與數據分析技術,可實現對電網運行狀態的全面動態監測,為安全防御和精準調控提供堅實依據。其次,能源與交通、綜合能源系統的融合將不斷深化,虛擬電廠、電能替代等新模式將加速落地,電動汽車、家用空調等用戶側負荷將廣泛參與電網調峰,形成“源網荷儲”協同互動的新格局。此外,在超特高壓輸電領域,電工材料將向更綠色、高效、環保的方向升級,設備的感知能力會更細致全面,能夠深入監測內部動態,同時具備“智能自愈”能力,推動電網向更可靠、更綠色的方向發展。
對于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需優先解決三大核心問題:一是強化電網的全景感知與動態調控能力,實現“源網荷儲”全環節的協同優化,確保系統整體高效運行;二是推動跨領域技術融合,打破人工智能、新能源、傳統電力等領域的技術壁壘,促進技術集成創新;三是提升核心設備的智能化與國產化水平,在特高壓輸電、儲能、氫能等關鍵領域保障技術自主可控,減少對外依賴。
電網頭條:隨著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不斷提高,您認為怎樣通過技術手段,增強超特高壓輸電系統對新能源波動的適應性,從而提高電網安全穩定消納清潔能源的能力?
劉云鵬:為增強超特高壓輸電系統對新能源電力波動的適應性、提升清潔能源消納能力并保障電網安全,需通過“源側互補、用戶側響應、全環節協同”的技術路徑實現多維度調控。
在源側,通過構建“風光火儲互補”模式,在“風光”基地結合火電基地實現本地能源互補。當風電、光伏發電出力不穩定時,火電與儲能可快速調節補充,從發電端平抑新能源的波動性。
在用戶側,大力發展虛擬電廠,推動電動汽車、家用空調等用戶側負荷參與電網調峰,通過激活需求側的靈活調節資源,緩解新能源波動對電網的沖擊。
更重要的是,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在全環節實現智能協同調控,在不同時空尺度上對“源網荷儲”各環節進行精準預判和動態優化。通過宏觀層面的協同管理,既保障超特高壓輸電遠距離大容量輸送,又能維持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最終實現清潔能源消納能力的提升。
電網頭條:華北電力大學作為全國重點大學和科研單位,目前有哪些電網技術已從實驗室走向了實際應用?
劉云鵬:我們非常注重圍繞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產教融合,并推行“一企一策一平臺”政策,比如與國家電網建立了能源互聯網學院,與南方電網建立了智慧能源聯合研究院。另外,我們與南瑞集團形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電網安全穩定、繼電保護、特高壓直流輸電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
現階段,我們學校崔翔老師團隊聚焦高壓大功率半導體器件的自主研制,提出了器件封裝多物理建模與均衡調控方法,其自主研制器件的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解決制約柔性直流輸電“卡脖子”技術;李成榕老師團隊與南瑞集團合作,在換流變電場測量領域實現突破,將電力變壓器傳統“被動保護”升級為“主動防御”,通過精準監測與預警,有效保障了變壓器的運行安全,現場應用效果顯著。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圍繞著智能電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企業關鍵技術攻關,深入開展校企聯合,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來源:電網頭條 記者楊雨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