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8月26日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能源高質量發展成就。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 李創軍 (徐想 攝)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介紹,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走過了十年,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電力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變革的核心任務,就是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這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在能源領域的關鍵落子和生動實踐。“十四五”以來,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取得了實質性跨越和突破性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加快構建。國家能源局逐步有序建立起一個品類多元、功能完善的電力市場。從空間上來看,有省內交易、也有省間交易;從時間上來看,有年度、月度交易,也有日內、實時交易;從交易品種來看,除了基本的電能量,還有調峰、調頻、備用這些輔助服務品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還實現了跨電網經營區的常態化交易,真正讓“塞北的風點亮灣區的燈”。
二是全國統一電力市場規則基本完備。國家能源局認真落實黨中央關于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求,構建了“1+6”基礎規則體系,以《電力市場運行基本規則》為基礎,電力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三大交易規則為主干,市場注冊、計量結算、信息披露作支撐。大家可以把它理解為電力市場的四梁八柱或者“地基”和“框架”。這從根本上解決了以前各地市場規則碎片化、差異化的問題,打破了地方保護和省間壁壘,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了電力市場的“度量衡”,保障了市場公開透明和公平競爭。如今,售電公司在全國各地開展業務,可以“一地注冊、全國共享”,節省了大量的經營成本。
三是電力市場規模實現“量質齊升”。“十四五”以來,我國市場交易電量從“十三五”的10.7萬億千瓦時增長到23.8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例,從2020年的40%,提升到連續四年穩定在60%以上,大致相當于我們用的每3度電里面就有2度是直接通過市場交易方式形成的。市場經營主體也像雨后春筍般涌現。在發電側,從煤電、新能源發電,到氣電、核電、水電,都積極入市;在用戶側,全部工商業用戶進入市場,獨立儲能等新主體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多元主體有序參與的市場格局基本形成。
李創軍表示,下一步,國家能源局將繼續用好市場“看不見的手”和政府“看得見的手”,用更優配置、更高水平的電力供應,促進實體經濟和新興產業發展,努力將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成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排頭兵,助力我國經濟行穩致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