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45載櫛風沐雨,深圳經濟特區從“先行一步”到“先行示范”,電力始終是脈動其間的能源基石。從點亮改革“第一盞燈”到托舉起全球首個“超充之城”,從“快用電”到“用好電”再到“用綠電”,南方電網公司深圳供電局與城市同頻共振,書寫了“人民電業為人民”的時代答卷。
《南方電網報》聚焦深圳電力的前沿實踐,既是對特區45年電力變革的回望,更是對深圳建設全球標桿城市能源支撐的前瞻,展現電力如何為特區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能。
電力先行 扛牢保供首責
“十四五”期間,深圳最高用電負荷連年創新高,從2020年的1913.62萬千瓦增加到截至今年7月的2401.12萬千瓦,成為全國第五個最高負荷突破2000萬千瓦的城市。2024年,深圳以1214.9億千瓦時的電量,支撐起3.68萬億元的GDP總值;負荷密度達1.18萬千瓦/平方公里,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據統計,截至2025年7月,深圳電網最大日供電量達4.92億千瓦時,比1979年至1982年整整4年用電量的總和還多。
一直以來,深圳供電局以保障電力安全可靠供應為首要任務,高標準、高質量推動電網建設和供電服務,助力深圳成為全國首個經國家能源局評審認可基本建成堅強局部電網的城市,以“滿格電力”助力深圳跨越式發展。
“十四五”期間,深圳電網變電站總數突破370座,成為全國第五個最高負荷突破2000萬千瓦和供、用電量雙雙突破1000億千瓦時的城市電網。同時,深圳供電局面向“20+8”戰略新興產業集群及重大項目供電服務,累計為“20+8”產業集群新建變電站18座,完成全市519個重大項目送電,送電容量平均增速超15%。成功爭取藏粵直流、粵東紅海灣海風落點深圳,推動實現“兩個1000萬千瓦”清潔電跨越山海而來,讓未來深圳綠色發展更有底氣。特別是今年藏粵直流工程將開工,這是目前世界上容量最大的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建成后每年可為粵港澳大灣區輸送西藏清潔水電、光伏電力超過200億千瓦時,助推大灣區能源結構清潔化轉型升級。
創新領航 驅動高質量發展
7月1日,殘特奧會深圳首場賽事——自行車場地賽、公路賽,在龍崗國際自行車賽場和龍口水庫鳴槍,參賽運動員向105枚金牌發起沖擊。賽道旁的配電房內,一個個小小的“智慧哨兵”正屏息值守,實時捕捉溫度、負荷的每一次波動。它們之所以“耳聰目明”,秘訣正是“電鴻”——南方電網基于開源“鴻蒙”與“歐拉”自主研發的行業首款電力物聯操作系統。
“這是電鴻在國內大型活動電力保障中首次大規模實戰部署,讓供電人員能夠從每座場館的220伏插座‘一路’監測到相關聯的500千伏高壓設備運行狀態。”深圳供電局十五運會保電辦保電系統建設組副組長王程斯說。
風馳電掣的自行車賽道,正是深圳供電局把創新從實驗室搬到保供電現場的縮影。
聚焦中心,在福田區,國內首條10千伏三相同軸高溫交流超導電纜穩定運行,輸電損耗僅為常規電纜的五分之一左右,關鍵裝備100%國產化,填補了城市核心區大容量、低損耗輸電的國內空白;放眼全局,電力行業首個多模態預訓練大模型落地深圳,首批12個業務領域292個“數字員工”崗位圖譜、75項成果正式“持證上崗”,讓電網運維從“人海戰術”邁向“數智驅動”。
據統計,“十四五”以來,深圳供電局累計斬獲國家級、省部級、權威行業級科技獎勵168項,新增有效發明專利1685件,41項核心技術躋身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助力深圳供電局全面建成深圳超大城市數字電網,在能源電力行業率先構建“城市+電網”全景可視模型,實現“一日盡覽鵬城塔、一鍵巡遍鵬城變、一圖縱覽鵬城網”,發布全國首個超大城市數字電網評價體系,打造全國首個超大城市電網全電壓等級自愈體系,85%的故障停電用戶在1分鐘內可實現自動復電,數智化程度全國最高、世界領先。創新,正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引擎。
綠色轉型 繪就低碳畫卷
7月31日,在深圳蓮花山超級充電站充電的張先生意外收獲了一份特殊榮譽。原來,他今年累計在此充滿1000千瓦時綠電,獲得了國家能源局核發的個人專屬綠證。“參與綠色電力消費,能為減碳作貢獻,每度電都算數,感覺真的很自豪!”張先生興奮地表示。
張先生所踐行的“綠車充綠電”正漸成風尚。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發文“推廣綠色充電樁”,深圳供電局隨即在全國率先上線“綠車充綠電”服務,首批11座示范站實現100%綠電供應,新能源車主在任一站點累計充夠1000度即可領取專屬綠證。
個人碳賬本之外,城市也在刷新“雙超”紀錄。“十四五”以來,南方電網通過“建、改、擴、升”等系列舉措,大力推進充電站建設,在深充電站數量從初期530座躍升到830座,充電樁從1.3萬個躍升至2.1萬個,先后建成了南方電網首個全液冷超充站——會展中心超充站,率先實現最快“一秒一公里”的充電速度;深圳首個高速服務區超充站——長圳超充站,為長途出行的新能源車主解決續航焦慮;全國首個“車網互動+虛擬電廠+電力鴻蒙”示范站——蓮花山超充站,成為深圳市唯一五星級站點;由此全面助力深圳建成全國首張“光儲充放一張網”,并在全球率先實現超充站、充電槍數量全面超過加油站、加油槍,成為全國首個“雙超”城市,讓“一杯咖啡、滿電出發”從愿景中走進生活。
綠電不只流向車輪,也流向千行百業。深圳作為外向型經濟活躍的城市,企業采購綠電、綠證需求不斷擴大。2023年,全國首家獲政府授權的綠電綠證服務中心在深圳成立,目前已累計服務粵港澳大灣區超1200家重點企業,撮合綠電綠證交易總量超680億千瓦時,綠電交易用戶數居南方區域各地市之首;光明燃機、東部電廠二期相繼并網,深圳清潔能源裝機占比升至90%。
而國內虛擬電廠管理中心在深投入運行使用,意味著深圳的能源管理方式,從傳統的“源隨荷動”向著更現代的“源網荷儲互動”的模式邁出了關鍵一步。虛擬電廠不產電、不建廠,就靠一套數字化能源管理系統,把充電樁、光伏、儲能電池、空調等分散的用戶負荷資源整合起來,并通過市場化機制加以柔性調節,從而提升電力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棄風棄光,促進新能源消納,讓深圳的每一度電都更綠色更低碳更智慧。目前,虛擬電廠管理中心實時可調負荷超100萬千瓦,最快響應速度達到毫秒級,達國際領先水平。
服務升級 建設標桿城市
“沒有產權證明,信用分就是通行證!”看著新落成的“灣區芯谷”數字科技園亮起,深圳市江貿工貿有限公司項目總監陳再文為深圳福田供電局的“信用辦電”服務豎起大拇指。他手中的《企業信福分報告》,是該局聯合深圳福田區政數局探索推出作為替代報裝用電產權資料的憑證,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高壓用戶報裝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使企業享受更快的辦電服務。
傾心微改革,帶來大體驗。深圳供電服務已連續14年位居全市40項政府公共服務滿意度第一、連續3年全省第一;2024年用戶平均停電時間僅7.5分鐘,優于倫敦、紐約;11個高品質供電引領區停電時間小于2.5分鐘;高電能質量示范園區電壓暫降對“專精特新”產業用戶的影響得到有效治理;深圳“獲得電力”指標自2019年國家營商環境評價啟動以來始終保持全國第一。特別是全市2172個工業園區轉供電改造,每年為企業節省電費超30億元;185個城中村用電安全整治,人均供電容量提升65%;這些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全面提升市民的用電獲得感。
8月6日,深圳市發展改革委與深圳供電局聯合啟動“打造世界一流現代化用電營商環境行動”,圍繞“辦電便捷化、供電高質化、用電綠色化、服務普惠化、政企協同化、信息透明化、全景數智化、生態多元化、品牌國際化”9個方面推出27條舉措,同步發布“快用電、用好電、用綠電”三大用電營商品牌,以數智創新和綠色發展鍛造國際競爭新優勢,讓每一次辦電、每一度用電都成為這座城市對全球標桿的鄭重宣示。
45年,彈指一揮;45年,滄海桑田。今天的深圳,正以建設全球標桿城市為新的歷史坐標,深圳供電局將繼續為全力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圳實踐南網新篇章注入不竭動力。
(李開欣 朱婷婷 張傳振)
● 電力檔案
從1983年首座220千伏聯網站水貝變電站點亮特區,到2024年蓮花山超充站成為“車網互動”示范標桿,再到“環深圳灣”高品質供電引領區賦能驅動中國經濟新發展的“超級引擎”……三份“電力檔案”,是深圳電力40余載變遷的生動切片。每一處電流軌跡里,都藏著深圳經濟特區從“用電”到“優電”的進階密碼,也映照著電力與城市共生共長的澎湃歷程。
水貝變電站
位于羅湖區的水貝變電站,是可與特區歷史比肩的“元老級”變電站。
1983年2月6日,220千伏水貝變電站建成,它既是深圳首座220千伏變電站,又是廣東電網與香港中電在深圳聯網的首座220千伏聯網站。42年來,該站歷經多次重大改造,親歷了深圳電網的變遷,也見證了城市的進步,至今它仍為地王大廈、京基100大廈等重要用戶源源不斷地輸送電力。
目前,220千伏水貝變電站通過規模化部署應用400余套智能終端,深度融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依托數字賦能推動變電業務組織模式變革,實現了業務遠程化、無人化、數字化。相比于傳統變電站,數字化轉型后的水貝變電站實現了全域可視化管控及85%以上巡視業務的遠程替代,數據傳輸能力提升10倍,全面支撐主設備AI巡視及設備態勢實時感知與告警,實時感知設備狀態及風險,助力生產指揮實現因“數”而“智”。
蓮花山超級充電站
蓮花山充電站始建于2016年,原充電站以快充樁為主,單樁最大充電功率為60千瓦,充電樁最大利用率為30%左右。
2024年,深圳供電局啟動改造項目,改造后,蓮花山超級充電站最小充電功率為60千瓦,最大功率達到600千瓦。帶給車主“一杯咖啡,滿電出發”的極致充電體驗。
蓮花山超級充電站占地面積3192平方米,原有電力容量2500千伏安,新增一臺電力魔方,總電力容量達4100千伏安,光伏152千瓦,儲能200千瓦時,V2G規模2160千瓦,覆蓋46個充電車位。蓮花山超級充電站主要有以下四大創新點:一是全國首個光儲超充+車網互動+電力鴻蒙多元綜合示范站;二是大灣區最大規模電動汽車與電網雙向互動示范站;三是深圳“電力充儲放一張網+虛擬電廠管理云平臺”現場樣板旗艦站;四是綠色低碳、資源集約的環境和電網“雙友好型”充電站。
“環深圳灣”高品質供電引領區
深圳灣畔,被譽為“中國最牛街道”的粵海街道坐落于此。這里匯聚了阿里巴巴、華潤、中海等商業總部,以及騰訊、小米等眾多科技巨頭,集高端產業、頂尖學府、現代商圈于一體,堪稱驅動中國經濟新發展的“超級引擎”和國際創新地標。為更好地為客戶提供優質的供電服務體驗,深圳南山供電局自2019年起打造“環深圳灣”高品質供電引領區,服務后海金融商務總部、高新南區、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等3個重點片區,并跟進每個區域的電網發展情況,針對性地開展改造建設。后海金融商務總部的定位為最具濱海魅力的金融商務區、總部經濟區以及深圳新的文化中心,采用“斷路器+主站集中式自愈”技術路線;高新南區的定位為深圳市產業升級示范區,采用“斷路器+主站集中式自愈”技術路線;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的定位為打造基于智慧城市和立體城市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高度合一的未來城市典范,采用“全斷路器+智能分布式自愈”技術路線,提升供電可靠性。五年間,高品質供電引領區內新建電纜線路7.9千米,新建或更換三遙自動化開關柜33臺、三遙終端20套,同步建設光纜7.3千米,加裝快速復電裝置54臺,建設智能化配電房56個,2024年“環深圳灣”高品質供電引領區配網自動化有效覆蓋率達100%。
前海供電公司
——打造“特區中的特區”
2010年8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今年是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下稱“前海合作區”)成立15周年。15年間,深圳供電局堅持融入和服務前海合作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推動前海合作區成立了全國首家增量配電網混合所有制企業——深圳前海蛇口自貿區供電有限公司(下稱“前海供電公司”)。自2015年成立以來,前海供電公司勇擔“全國首批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首批重要領域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雙重使命,打造“雙試點”改革示范,沖在服務前海合作區最前線。
近年來,深圳供電局持續完善前海合作區供電管理機制,建立責任落實機制和會商機制;統籌推進前海合作區電網規劃,建設前海高品質供電引領區;持續提升前海合作區用電營商環境,推出港澳居民“港澳易”辦電通道等服務;建成前海電力鴻蒙示范區,探索在前海開展發、輸、變、配、用、調等各專業領域全鏈條電鴻物聯建設綜合應用示范。
據悉,截至2025年6月,前海合作區客戶年平均停電時間(中壓)降至0.76分鐘,同比下降約65.5%,客戶年平均停電時間(低壓)降至0.51分鐘,同比下降約63.6%,供電可靠率約達99.9%,核心區域連續6年保持“零停電”。
近年來,深圳供電局持續推動前海供電公司刷新用戶辦電體驗,低壓辦電“馬上辦”,最快3小時完成;臨電共享“加速度”,為用戶降低臨時用電建設成本約40.0%,辦電時長縮短50.0%以上,媽灣九年一貫制學校項目5天送電紀錄至今領跑行業;“移動E廳”等便捷服務全面普及;國內首單港幣支付內地電費業務平穩運行;深圳首張電費全電發票實現智能流轉;“一對一”電力管家累計服務超4000次。
同時,前海供電公司市場化業務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工程技術服務、臨電共享優勢不斷鞏固,獲評“2024年度深圳虛擬電廠示范運營商”;電鴻充電樁運營效率較同行提升75%;“1+3+X”綜合能源服務體系日趨成熟。
此外,前海供電公司不斷推動電網升級,加快電網建設,探索“柔性互聯+合環運行”等前沿技術;深化電鴻物聯體系應用,推動設備具備基于AI的“工業六感”能力,并在本地部署DeepseekR1等百億級參數大模型,入選“20+8”產業集群“前海深港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創始企業,落地完成智能分析診斷、智能辦公兩個關鍵場景應用。前海供電公司還打造前海瓏灣國際人才公寓“變—配—用—建—維”全鏈條一站式用能服務體系,積極響應“超充之城”建設,優化充電網絡。
為全力服務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及殘特奧會,在沿江高速品質提升工程保電任務中,前海供電公司黨員突擊隊在僅7厘米橋架空間內,通過三維掃描實現電纜毫米級敷設,并應用高壓電纜熱熔技術提升接頭性能,關鍵節點采用雙回路供電與自投裝置,為9.4公里長的電纜及橋梁景觀照明提供可靠電力保障。
未來,深圳供電局將持續推進前海高品質供電引領區建設,總結前海電鴻物聯示范建設經驗,擴大試點規模和應用覆蓋面,前海供電公司也將以一流的供電可靠性和智慧服務,共同為深化深港合作、服務國家戰略注入澎湃的“前海電動力”。
(高佑軍 李開欣 駱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