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在貴陽舉行的2025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北斗與低空經濟產業規模化交流活動”上,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發表主旨演講,系統闡述北斗系統如何通過時空信息技術賦能低空經濟與新質生產力發展,提出我國應牢牢掌握科技命脈,推動時空智能服務全球覆蓋,打造萬億級低空經濟產業集群。
李德仁在進行主旨演講
李德仁指出,北斗系統作為國家重大空間基礎設施,已實現“自主獨立安全可用”目標,正在從“新質生產力”階段邁向“時空智能”新紀元。他強調,新質生產力是以新產業為主導的生產力,核心在于創新,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萬物互聯與數字孿生為代表的新時代、信息基礎設施與融合基礎設施為代表的新基建、太陽能與氫能等為代表的新能源、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等未來產業為代表的新產業,以及“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實時化、綠色化”發展路徑。在這一進程中,無所不在的PNT(定位、導航、授時)與PNTRC(天基信息實時服務系統)成為關鍵支撐,而北斗是做得最好的。
“北斗有三個全世界公認的優點”,李德仁介紹,其短報文通信能力可達1000漢字,三頻信號支持厘米級高精度增強導航,高軌同步衛星布局保障高覆蓋率與低延遲服務。目前,北斗已從室外延伸至室內,音頻定位技術實現全鏈國產化,并與視頻融合形成亞米級定位能力,成功應用于南寧南站、鄂州順豐機場、杭州東站等大型交通樞紐,“技術優于美國超寬帶UWB,曾在國際比賽獲第一名”。
北斗與遙感技術正深度賦能多行業變革。在農業領域,河南5000畝小麥實現豐產,廣西甘蔗、西北棉花種植實現“長纖維、低含糖”品質提升;在文化遺產保護中,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西安城墻、武當山等實現毫米級三維建模與AR動態復原,“讓文物活起來”;在防災減災中,衛星系統在河北抗洪、洞庭湖水域監測中發揮關鍵作用。
李德仁重點介紹了“東方慧眼”高分衛星系列,可實現全球5分鐘響應、高分辨率遙感與智能目標提取,支持智慧城市、自動駕駛、電力巡檢等應用。此外,我國構建了59.785TB的0.5米分辨率影像數據庫,支持語音驅動的大模型目標自動搜索,“如北京飛機、武漢碼頭、上海儲油罐均可精準識別”。
“時空智能是描述物質運動的核心,需通過‘6W’(何時、何地、何目標、何變化、何機理、何決策)與‘4R’(規定時間、所需地點、正確數據與知識、需達之人)框架構建時空智能學,推動地球觀測、海洋管理、醫學健康等全面智能化。”李德仁表示,要通過時空信息智能擁抱新質生產力,中國正通過“全球測圖”計劃發布免費正射影像服務,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論壇: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江婷婷
評論